醫護人員因為擔心病人安全,約束病人的行動能力──「怎樣可以不綁病人?首先就是要接受病人跌倒有時是無可避免的。」上周寫到沙田醫院護理總經理徐若萍(Maria),二零零七年開始嘗試在兩間病房讓病人不穿約束衣,以為她會列出連串替代做法,沒想到她說:「我們要明白『零跌倒』是不可能的,就算綁了也不可能,我們只可以減低跌倒的風險,但總有意外,所以不應把目標定為無人跌倒,前線醫護人員和管理層都要清晰知道。」
可是病人跌倒,後果可以很大,尤其是長者?她回應:「我們不是強調要有實證和科研?無論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和外國研究都發現,綁住病人不等於可以減低跌倒,病人用盡方法鬆綁,後果更危險。如果病人有風險跌倒,應該想辦法減低風險,我們只是迷信綁住就不會跌。」
接受病人有機會跌倒,不等於由得病人跌倒,她指出優次:第一,減低跌倒;第二,如果跌倒,要減低後果,然後才能和病房護士一起找出不綁病人的替代方案:「十隻手指有長短,一間病房都會有些護士比較正面肯嘗試,有些比較抗拒,但大家最擔心就是病人跌倒後要負責,如果知道就算真的跌倒,不會只是怪責、會繼續支援,那才會放心試新方法。」
不是control是manage
Maria說最初護士們都講很多理由做不到,但當不能綁,才會想到其他可能,漸漸找出大量方法,關鍵是要了解病人,尤其是難以溝通的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病人。「我也覺得同事很有創意。」她舉例:有一位認知障礙症的病人不斷想落床,同事無法看住,尤其夜更一個人要看二十多位病人,後來從家人知道他煙癮好大,但醫院不能抽煙,護士於是用紙捲了一支假煙,病人竟然坐下靜靜「抽煙」:「夜更的同事告訴日間的同事,日間的又再捲假煙,越捲越似,有些同事還用印章發出咔一聲,扮作點煙。病人不再『攞攞攣』,穩定下來後慢慢做復健練習,能夠走路可以出院。」
有病人喜歡中國茶,就給他一套茶壺,裏面其實是水,病人專心地在床上泡茶;男病房有馬經,病人讀得入神;女病房有一個洋娃娃,有些病人抱着就安靜;對應長者易跌,是加強步行訓練,「你陪我做嘢啦。」護士試過讓病人跟着巡病房,增加活動機會;還有調低病床、用乳膠墊圍住、地板鋪軟地墊,在椅子和地蓆安裝感應警報器,病人戴上護髖墊而不是約束衣……
「不是control,而是manage,若能和病人溝通,病人會合作。」她坦言也有病人用盡辦法後仍然需要被綁,但之後一定要檢討。大半年後,沒有被約束的病人叫嚷,病房變得安靜,病人復康快了,平均住院日數減少,家屬很感激,醫護人員亦很鼓舞,二零一一年沙田醫院開始全院病人不穿約束衣。「當時也是每個部門都說情況不同,不可能做到,用了很長時間不斷嘗試。」Maria當時已由內科及老人科部門運作經理升為護理總經理。效果是顯著的,二零零五年沙田的約束物品使用率達到32%,零六年每一千病人平均有六次跌倒,零七年嘗試不用約束衣,零八年每一千人只有一兩次跌倒,一零年約束物品使用率下降低於1%。
然而就在一一年全院實行,年底就有一位伯伯跌倒,幾天後死亡。家屬怎反應?醫院怎面對?下期再續。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編輯:李寶筠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