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人快樂基因少

中港台人快樂基因少

一個人快樂與否,或是天注定。一個本港學者有份的跨國研究發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如果普遍擁有某種基因變異體,其主觀快樂感通常亦較高,但該快樂基因並非普遍出現於中港台等地的人,他們主觀快樂感亦偏低。
保加利亞管理大學明科夫(Michael Minkov)與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彭邁克(Michael Harris Bond)在新一期《快樂研究期刊》刊登研究,指這是首個顯示基因與民族層次快樂感相關的研究,研究對各地居民擁有一種叫「A allele」的基因變異體比率,以及他們在近年三輪世界價值觀調查中表示「十分開心」比率的關係。

墨西哥人A allele基因最多

A allele涉及對內源性大麻素花生四烯乙醇胺(Anandamide)的控制,後者是種神經傳導物質,可提升快感並減輕痛楚。結果發現,主觀快樂感最高的國家墨西哥,A allele普遍性亦最高。
加納和哥倫比亞等國的主觀快樂感和A allele普遍性皆高。伊拉克、約旦、香港、中國、台灣及泰國等地主觀快樂感不高,A allele普遍性也低。北歐人的A allele普遍性比中歐或南歐人高,快樂感評級也比較高。
明科夫表示,這可能與人類進化有關。在赤道和熱帶地區,特別需要基因幫助應付壓力,在嚴寒的北歐亦然。
但彭邁克強調,快樂基因少的民族,並非注定永遠不快樂,快樂感會因處境因素有高有低。該研究就發現俄羅斯人和愛沙尼亞人A allele普遍性高,但主觀幸福感低,相信是由於東歐經濟和政治困境對國民產生持久影響。
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黃成榮認同研究結果是突破性發現,但認為基因雖大多自遺傳而來,卻亦有可能是透過與環境及文化持續產生互動後發展而成。他指拉美裔人熱情樂觀的文化環境,有助進一步鞏固他們的快樂基因;反之華人文化相對內斂、不容易向外發洩感情,導致主宰幸福感的基因無法發展而成。他建議香港人保持豁達的生活態度,既然自知天生缺乏快樂基因,就更應適時放下,以後天行為提高快樂感。
法新社/《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