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電影發展 研商場加戲院

助電影發展 研商場加戲院

【本報訊】施政報告中提及會積極考慮以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在合適發展項目加入戲院,促進電影業發展。消息人士指政府冀通過建議引起討論,暫無落實時間表。有電影人稱增加放映場地可提高創作意欲,但有市民稱網絡睇片已取代戲院角色,有議員則建議將政府設施改作戲院。
近年本地戲院掀倒閉潮,又一城AMC戲院亦將在月底結業。商經局去年提交立法會文件指,本港戲院由2005年的57間大減至47間,大埔區、北區、深水埗區無戲院,另只有零星新戲院開業,如粉嶺逸𥧌廣場的新戲院最快在秋季開張。

研納入地契條款

作為曾經的「東方荷李活」,政府近年推動電影業發展,資助新晉導演或小本製作。新一份施政報告繼續着墨推廣本地電影品牌,除建議吸引海外攝製隊來港拍攝並選用本地後期製作,更提出新措施,包括積極考慮以地契條款,規定發展商在合適的發展項目中加入戲院。
政府消息人士指合適項目包括有完善交通配套及其他支援設施如食肆等,亦要有一定規模以符合市民對戲院高樓底、多影院的合理預期,最適合應屬商場發展項目,現階冀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暫無落實時間表。現時本港僅有8間非商場戲院,其餘全部位於商場之內。
演藝學院電影及電視學院院長舒琪認為看電影是重要社交體驗,增加戲院可方便市民,又指創作人最怕作品無地方展示,坦言「呢幾年(戲院)執吓一間又一間」,若增加放映場地可提高創作意欲。有市民對建議表示歡迎,但沙田戲迷葉先生則認為網絡睇片是大勢所趨,多建幾間戲院也無補於事,「冇人入去睇有乜用」,認為可用空間興建其他基建。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指電影座位近年大跌至不足4萬個,多區居民反映戲院不足,建議將康文署轄下的文娛中心等改建成放映場地,又指戲院在規劃中屬零售設施,商家傾向以其他高租值項目取代,建議重新列入文娛設施。
■記者佘錦洪

居民心聲

溫先生(葵涌)
「區內唔係幾夠戲院,如果商場加多啲戲院都幾好。」

陳小姐(沙田)
「幾年先去一次戲院,(加戲院)對我嚟講冇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