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1997-2001)嘅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出席一個教育會議,否認當年提出母語教學建議,講培正中學用粵語教英文書,效果良好,但指粵語非全部香港人母語,用普通話教中文有助寫作喎。
報紙冇刊登梁錦松演講全文,唔知梁錦松說話之上文下理,難以認真評論,不過有女就讀幼兒班嘅小YY就話網上已有好多言論批評梁錦松「普教中」之說,連以前以梁錦松校友為榮嘅英華書院,亦有老師猛批,對梁校友幾唔客氣。
以普通話教中文,是否有助香港學生改進中文程度,左丁山一向有懷疑。前「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就話語常會在2003年對此曾深入討論,結論係普教中只有助學生嘅普通話能力,但無助提升中文程度。咪係囉,梁錦松、許冠傑在英華讀書時係用粵語教中文嘅,佢地嘅中文老師陳耀南係著名中文老師,後來更入咗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做講師、教授,名重一時,學中文與個人讀書態度有關,與用普通話教或粵語教冇乜關係。
梁錦松又話與戴希立校長、程介明教授再度攜手研究現時嘅教育政策,好事也。呢三位曾經被稱為教改三人組,係時候對佢地推動嘅教改提出修正意見嘞。
教改之最大改動當然係三三四學制與大改中學修科結構,推出四科必修及其他選修科,推行十年之後,已見毛病出現,大學理科及工程學院怨聲載道,目前各中學為咗DSE成績,限制學生只准修讀8科或7科,甚至只係6科,於是啲理科生變成天殘地缺,物化生三科未必讀齊,有必修科數學(程度較淺),就冇讀延伸數學,於是入到大學,讀商科醫科就未必有問題,但入咗理學院與工程學院啲學生就令教授頭大,一啲學生唔識微積分、一啲工程生唔熟物理,點教呀?上星期左丁山遇到徐立之,傾咗一輪。徐大教授正全力全面推動香港科學院,佢認為香港有不少土產或外來在本地生根嘅科學家都係「硬嘢」,在世界上任何科學院都可以做院士,但佢好擔心現時大學理工學院嘅收生及新生水平,話大學極度重視在三三四學制下,理科中學生修讀科目不足嘅問題。徐立之出身巴記(現何文田官中),自然贊成三三四學制,但對課程結構受到大改動,對學生晉升大學不利,甚為關切,話一定要研究研究,找出改善方法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