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昨日的施政報告,大致分兩部份。有一半的篇幅,其實都是講在「十三五」,而一帶一路這個詞語,更出現超過四十次。至於「互聯網+」,雖然從未提及,但所謂的創新科技智能城市,說穿了也是「十三五」的綱領。可以說,這份施政報告的頭半,基本上是寫給北京看的。
至於施政報告的後半,零碎雜亂,可以見到這一屆政府已經進入看守政府的狀況,不會有新的政策,已經在進行當中的政策和研究,在未來一年多要是能夠有「階段性勝利」,梁振英就已經當完成任務。事實上,今年的施政報告,再聽不到甚麼意識形態的宣言,不似過去的幾次,梁振英每每提出要放棄積極不干預。
個人的主觀感覺,除了這一屆政府已經進入看守政府的模式,梁振英的個人氣燄也有所收斂。除了那一句「政府將成立由我主持的『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負責制訂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策略和政策」,其他的內容都好像是別人寫進去的。有理由相信,梁振英終於要屈服在現實之下,明白到在政府機器當中,任何人都是可以被替換的部件,不存在沒有誰不行的事,更加不是「一男子」就說了算。
如不懂電腦的人胡亂輸入指令
可惜,梁振英的覺悟來得太遲,過去幾年的亂衝亂撞,已經傷及政府內部的經脈。熟悉政府內部運作的人都知道,以現時的環境條件,政府在短期內都不可能推出任何重大的新政策。莫講是《基本法》23條立法,就連「網絡23條」,立法會內的建制派也擺出一副愛莫能助的態度。可以斷言,從今起這個政府只會等待下一屆特首才會有新局面。另外,政界也早已傳出消息,指梁振英這一屆證實了,由沒有香港政府行政經驗者去出任特首,就有如讓一個不懂得操作電腦的人胡亂輸入指令,輕則不見有反應,重則令系統癱瘓,不能修複。
事實上,從今年的施政報告可以觀察到政治和政策不協調的問題。在那邊廂,特區政府要配合北京中央的主旋律,可是在機能上,這個政府卻沒有相應的設計,結果就是各個甚麼督導委員會的出現。在董建華任內,特區政府創立了不少這種介乎在行政機關和政治協商之間的架構,至今這些部門仍然在吸啜公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到曾蔭權年代,情況有所改善,行政機關也真正重新發揮功能。可是換了梁振英一朝,又回到董建華的老問題。我大膽假設是,親北京的特首,口中雖然說擁護《基本法》,但在心底裏,他們從來都沒有尊重過,行政主導下的政策制訂的過程,就是要由行政機關草案,由立法會審批。其他的諮詢架構組織,要有權有責,首先就是要經過這個程序的「祝福」。
其實香港有不少的獨立法定機構,有權有責,有法可依,有功有勞,重點是他們的存在,先得到了行政和立法的程序。董建華和梁振英,就是沒有了解到,就算是北京授意的一帶一路,又或者甚麼督導委員會,若不循正途去賦權,地位等同一個民間機構。
近來香港人普遍有種無力感,有人覺得政府無能,也有人覺得政府為所欲為。可是我有第三個觀點,就是這個政府被錯誤的人以錯誤的方法去運作,結果既不能滿足市民的期望,也達成不了北京指派下來的任務,在無可奈何無計可施之下,惟有以看守政府的模式存在。當然,特首和他的親信,可以向北京反映說,是社會有強大反對力量,加上公務員的不合作,可是從公共管理系統的角度分析,問題其實是出於掌權者不懂得如何使用香港這台舉世無雙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體系。或者,下屆特首,應該換人試試。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