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被失蹤敲響2047警鐘(《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李波被失蹤敲響2047警鐘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施家潤) - 施家潤

李波失蹤事件發展至今,筆者相信解決方法只剩李波本人現身人前,否則任何形式的「報平安」都難以令人信服,只會帶來更多質疑。短片與傳真的出現固然意圖為事件降溫,但事件已發酵至社會對內地部門跨境捉人、危害言論自由與衝擊一國兩制等層面上,實非一段短片、一張傳真可以解決,而且失蹤事件所引爆的,還有身份問題與媒體角色這兩方面。
身份問題的出現,不只是香港人自視自己身份的討論(即常聽到的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討論),而是每當一國兩制受衝擊時,社會上皆出現對中國人身份的分隔。李波失蹤事件發生後,如何補領BNO與BNO擁有人可享有哪些保護,都成為社會茶餘飯後的討論,事件帶來的恐懼令港人視續領BNO為一定的保障,有或多或少的自保味道。這種分隔,對於重視香港主體性的香港人固然正常,但對於北京政府而言卻是嚴重的事情,人心尚未回歸的佐證。
另一方面,回顧李波事件,傳媒報道的手法亦為人詬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社會質疑TVB將吳亮星從手機短訊而來的「嫖妓論」當作重要新聞報道,被各方批評利用傳媒公信力達到政治目的,犧牲傳媒的公權力。筆者認為,吳亮星的見解可以不理,但以傳媒力量達到政治目的卻不能視若無睹,更進一步應警惕傳媒機構落入北京政府掌控的現況。若讀者還有印象,《南華早報》已於上年尾被阿里巴巴收購,而且更曾傳出該公司有意收購另一份報章。因此,若更多的傳媒機構落入北京政府的掌控,傳媒公信力將消耗殆盡。

衝擊一國兩制前途問題

李波失蹤事件所帶來的震盪,誠然不只是身份問題與媒體角色兩方面,但若連結到一國兩制與言論自由,筆者認為事件的影響在於對2047的想像。李波失蹤事件所帶來對一國兩制與言論自由的衝擊,以及港人的恐懼情緒(不管是對一國兩制是否還在的懷疑,還是對身份的恐懼),令2047後香港應是哪個模樣的前途問題變得更為重要。
李波失蹤事件能激起社會的強烈反彈,箇中原因是事件震盪着一國兩制的基礎。從失蹤者書店股東的身份震盪港人出版的言論自由,到跨境執法的疑慮震盪原有一國兩制下中港兩地區隔的司法管轄,以致港人對一國兩制受侵蝕的恐懼,在香港主體意識下,這種震盪必然引起香港人關注,擔心2047後現有的核心價值將被消失。李波事件已敲響了一國兩制的喪鐘,要永續我城的自治地位,香港人應加快推動處理2047二次前途問題,否則香港只會被北京「以自己的方式」改變。
最後,或許讀者認為現時着眼2047似乎太早,但筆者想反問讀者一條問題,一般樓宇按揭貸款年期是多少年?假設讀者在30歲時有一定經濟能力置業,考慮到工作與還款能力,樓宇按揭貸款年期可約為25至30年,若以30年貸款年期計算,2047是否真的太遠?筆者相信讀者亦心裏有數。有時候是否太早太遲,在於是否及早發現而已。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施家潤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