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將房屋供應緊張歸咎於土地問題,但港大研究全港355個綜合發展區,發現146個包含住宅的項目中,僅四成半已竣工,其餘五成半未完工項目,涉及被凍結住宅單位近10萬個,最誇張的項目歷時23年仍處於規劃階段,學者指部份發展商不斷重複提交規劃申請,質疑為賺取最大利潤而拖慢發展。
重複遞交規劃申請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獲得中央政策組撥款進行研究,分析自1990年至2014年全港355個綜合發展區項目,發現146個包含住宅的項目中,僅65個已竣工,但由其規劃申請首次獲批至建築完成平均花8年,最長要17年才落成,有個案更拖延23年仍在規劃;146個項目料可提供20萬個單位,但僅10.2萬個單位落成,其餘9.8萬個單位變相被凍結。
該系教授黎偉聰推算,整體355個共涉及724公頃土地,未發展土地有446公頃,如改作住宅並以最低密度計算,料可容納45萬人口,相等於一個沙田新市鎮。
他指發展緩慢或因發展商重複遞交規劃申請所致,該系研究261個2005年前展開的項目,涉及1,758次申請,平均每個項目會交6.7次申請,有項目1997年展開,提交至少六、七十次申請,大部份獲批,至今仍未取得入伙紙。
黎偉聰指無證據顯示發展商故意囤地,但部份或因追求最大利潤或配合市場需要而修改或重複提交申請,加上修改地契程序繁複及土地業權複雜亦拖慢發展。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指,不少項目因程序限制或業權問題未能及時發展,如油塘東源街一帶工業用地,1998年被劃作單一綜合發展區,礙於業權分散難以發展,政府去年終決定拆細為5個綜合發展區。另外,位於由恒地及已故澳門賭王傅老榕家族持有的南生圍及甩洲項目亦屬綜合發展區,但因涉及司法覆核官司,23年來仍落成無期。
發展局指會定期檢討綜合發展區情況,城規會亦會按情況建議把綜合發展區改劃作其他土地用途或劃分為較小區域,以加快發展步伐。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