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乘搭本地一家航空公司的特選經濟艙(Premium Economy Class)去旅行,最大發現不是Premium Economy Class跟Business Class座位的大小,也不是飛機餐的分別,而是原來坐Premium Economy Class跟Business Class都有一個共通點,空姐只會跟你講英文。
以前穿西裝坐Business Class出差,她們跟我講英文都沒有甚麼感覺,今次身穿T-Shirt、短褲的我,手中還有一份正在閱讀中的《蘋果日報》,明顯地我是一名百分百的「香港仔」,我嘗試用廣東話回答她的提問,但最終她都只用英語回應,心裏想:如果乘客不懂英文就代表不能坐Premium Economy Class/ Business Class?再想,能花費得起坐的就代表懂英文?
在投行工作期間,經常定期飛,坐過不同亞洲航空公司的Premium Economy Class,可能我貌似中、日、韓、越……的關係,通常空姐都誤以為我是自己友,一開始就用母語跟我溝通,點解香港咁得意,總是講英文,莫非空姐一睇就知我是西人?
因工作關係,經常飛到亞洲國家見客開會,當中外籍同事亦會有時參與,客戶間中都私底下跟我講,最好不用講英文,如果真的需要,他們會考慮不出席,相反在香港,如果會議用廣東話作答,客人會覺得你唔夠Pro,無料到。
我十分認同語言對生活、工作上的重要,但並不是用語言去衡量一個人的地位、專業及知識,某程度上母語給予國民保護和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較性的優勢),一個不懂日文的外國人很難會被受聘在日本本土公司上班,中國、韓國、泰國、印尼……幾乎每個亞洲國家都是一樣。
如果連香港人自己都覺得講廣東話係二等公民的話,那香港人就連這comparative advantage都失去,香港現在還剩下甚麼優勢呢?
波叔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