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不是求分數,教學不是教成績,講就容易,真正做到又有幾個?傳統教育制度下,分數成績就是衡量一切的標準,「肥佬」就係「肥佬」,理得你學富五車、月看30本書。以為得學生要考TSA壓力爆煲,教師所承受的壓力也不可忽視,朝6晚11,忙得不可開交。更有跨區搶學生之事發生,老師成了地產經紀;來自家長、考試甚至政治等方面的壓力,也難免令當初成為教師的初衷,慢慢被蠶食。
香港教育學院是培養教師的地方,學生的思維往往影響將來成為教師時的想法,社會洪流下,如何不隨波逐流而保持有批判性思考呢?學院的學生團體「Nomadshk」以"free our walls,free our voices"為口號,邀請居港意大利藝術家Barlo以教育意義為主題,在校園牆上創作一幅3.5米高、90米長的壁畫,由七個故事組成,名為「Nature of Education」(教育,何懼),以街頭藝術美化校園之餘,也提醒一班準老師究竟教育的本質是甚麼?教育不是考試,為人師表也並非照本宣科,而應該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及渴求,為下一代的教育負責。擇善固執,毋忘初衷,這不只關乎教師,同學與家長一樣要有此共識。
記者: 劉東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