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犧牲休憩地建屋香港人均公共空間面積僅一副棺材

政府犧牲休憩地建屋
香港人均公共空間
面積僅一副棺材

【本報訊】特區政府的土地問題令香港公共空間(Open Space)受壓,面臨被改劃成住宅用地。思匯政策研究所分析各個城市,香港人均公共空間標準僅2平方米,大約等於一副棺材。堅尼地城人均公共空間更只得0.77平方米,若政府將加多近街臨時公園改劃建屋,當區公共空間將再減一成。
記者:潘柏林

本港人均公共空間標準為2平方米(黑框示),而堅尼地城人均公共空間僅0.77平方米(紅框示)。鍾偉德攝

公共空間是公眾可共同免費享用的空間,城規會則將Open Space譯作休憩用地。根據政府規劃準則,香港人均應擁有2平方米休憩用地,思匯研究經理黎文燕指,其實香港公共空間非常少,人均公共空間面積約等於一副棺材或一個廁格;上海有4平方米,等於一架電梯;新加坡有7.5平方米,約三分二個私家車位;紐約有29平方米,幾乎是香港15倍,約等於一個310呎單位。

當局極少公佈資料

黎文燕指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市民在蝸居以外有休憩用地是非常重要,外國研究顯示公共空間對長者壽命和健康有幫助。惟港人甚少留意公共空間受壓抑,港府亦極少公佈公共空間資料,只在2008年向立法會公開數字,根據當年數字,中西區和灣仔區人均公共空間小於2平方米。而黎文燕向規劃署索取2012年的資料顯示,灣仔區、九龍城區、元朗區及西貢區的公共空間,不足應付規劃人口,人均公共空間小於2平方米。
思匯利用2011年人口統計數據,分析堅尼地城人均公共空間,當區可用公共空間約4.6萬平方米,人口逾6萬,每人只有0.77平方米公共空間,小於半副棺材。當區公共空間以卑路乍灣公園最大,其次是加多近街臨時花園。
發展局正申請清拆加多近街臨時公園,日後興建私人住宅,短期內當區公共空間將大減一成,人均公共空間只餘0.68平方米,待政府發展海濱長廊新增休憩空間後,人均公共空間仍只得0.78平方米。

月初大批市民到加多近街臨時公園野餐,反對政府計劃清拆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