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被失蹤進入第十四日,中國強力部門和官方喉舌持續發惡,不只嚇窒香港出版商,讓《習近平的噩夢》一書的作者余杰在香港找不到出版商,更讓香港人驚覺正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而一班親共人士繼續助紂為虐,甚麼坐洗頭艇偷渡去中國嫖妓,甚麼出入境自由不屬香港自治範圍,甚麼李波背後有金主可能捲入政治鬥爭甚至政變,讓人看到香港百惡並起、萬災叢至的困阨。
尤可悲的是,港人看不到籠罩香港的政治霧霾何時可以散去。如果說,往年市民還對特首的施政報告有所期待的話,那麼從報章、媒站至今對梁振英周三將發表的施政報告的淡漠,不難看到政黨、市民的絕望。輿論要麼關注梁振英施政承諾的走數情況,要麼關注梁振英為角逐連任還會開甚麼期票,但沒有人相信或期望梁振英能為解除香港的困阨有幫助。
逢迎欺瞞 梁政府失德
中國古典名著《呂氏春秋》中有一段話頗能反映香港困阨的成因及出路:「水鬱則為污,樹鬱則為蠹,草鬱則為蕢。國亦有鬱。主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鬱也。國鬱處久,則百惡並起,而萬災叢至矣,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故聖王之貴豪士與忠臣也,為其敢直言而決鬱塞也。」原文從人體精氣之鬱塞談到自然界的鬱塞,再論及國家之鬱塞,大意是主政者道德不通達、百姓願望不能實現,由是形成國家的閉翳,時間長了就會百惡並起、萬災叢至、官民相殘,而決鬱塞的關鍵在於豪士、忠臣直言勸諫。
香港的困阨,首先是由於主政者失德時,沒有豪士忠臣敢直言。梁振英及港府一眾高官,在中央–特區–市民的互動中具雙重角色及地位,但他們對上只知逢迎,對下只知欺瞞,毫無政治道德可言。面對中國官員失德,嚴重違反《基本法》、違背「一國兩制」原則,包括為香港制訂偽普選框架、跨境到香港擄人,梁振英政府未曾直言反對,結果是市民要求真普選的願望未能實現,要求安居樂業免於恐懼的自由被剝奪。
作為香港的主政者,梁振英只知挑起政治鬥爭,在重大經濟、民生問題上是口惠而實不至,還要諉過於泛民的抗爭。蘇錦樑在報章撰文指摘泛民的拉布令法案、議案積壓,形容情況「猶如核子彈炸下」。其實,不停擲下炸彈、核彈的正是梁振英政府。梁振英去年的施政報告,讓人記憶最深的就是點名批鬥港大《學苑》搞港獨,用以掩飾其施政無能。網絡23條、李國章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香港高鐵開支黑洞及一地兩檢,可以說是梁振英政府擲出的一枚枚核彈,是主政者罔顧民意的一次次失德,終令香港久鬱而百惡並起。
欲達民欲 須發聲發力
可笑的是,在中共領導人眼中,梁振英還是板蕩忠臣,梁振英還可以藉領導人的充份肯定繼續發連任特首的美夢。可笑的是,一班親共政客寧作狗吠,不替港人發聲,讓李波被失蹤、被報平安、被中國公民越描越黑。可笑的是,梁振英政府和親共政客為一地兩檢、網絡23條扭盡六壬,但市民的反對聲音就越來越強烈。
香港要解決鬱塞問題,不能寄望於梁振英的施政報告,而要寄望於梁振英下台、寄望於新任特首的德政。欲通主德、欲達民欲,要矯正中共官員、梁政府官員的失德行為,要逐步實現市民的政治、經濟、民生願望,要在香港社會培養敢言直諫的政治氣候,一來要靠泛民政黨、本土政團的制衡,包括在立法會的拉布抗爭;二來要靠市民發聲發力,無論是市民走向街頭、走向中聯辦尋人,還是港大學生發動罷課,都要比坐而論道來得有效;三來也期望更多政壇人士在市民的呼喚下覺醒,尋回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就算不當敢言敢諫的豪士忠臣,也不要在香港的傷口上撒鹽。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