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參與一個學人高桌晚宴,嘉賓陳智思的分享,有一點相信是不少人的疑問:陳先生服務的公職範疇和題目眾多,從少鹽少糖、活化歷史建築、大學校董會主席到領導社聯,一個人怎可能樣樣皆精?他自謙「主修藝術,其他一竅不通」,認為重點在於虛心聆聽和真心尊重。與他共事的人來自不同的專業及界別,意見各有可取之處。要是自高自大、剛愎自用,凡事要折服對方,即使見解如何高超,對推動事情毫無幫助。
對此筆者深有共鳴,畢業後我做過幾份工作,管理顧問、紡織、金融、社企、慈善事業,可說風馬牛不相及,如何在短時間內適應和發揮?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身邊同事、合作夥伴對該範疇的認知及經驗,往往比自己優勝,只要不怕問「蠢問題」,絕對有數不盡的學習及進步機會。邱吉爾說:「站起大聲疾呼需要勇氣,坐下用心聆聽也要勇氣。」(Courage is what it takes to stand up and speak; Courage is also what it takes to sit down and listen.)
《貞觀政要》中記錄魏徵提醒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甚至要求李世民開會時別顯得太精明以鼓勵大臣多提意見。古時為臣,一句話動輒人頭落地,皇帝再來假諮詢、真算賬,很快就言路閉塞,國家受損。
魏徵進而提出良臣和忠臣的概念。太宗曰:「忠良有異乎?」公(魏徵)曰:「……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業,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獨有其名……」古文今譯:上下級坦誠相對,求同存異,事情容易辦好;若各執己見,為面子不肯妥協,最後「家衰口不停」。
弔詭的是,若不建立自己的觀點,只是人云亦云,亦永遠不會有知識長進。如何化解這永恒的矛盾?我的體會是,尊重別人的同時,始終要自己下功夫惡補新範疇的知識,贏得尊重,這裏沒有捷徑。
視野有遠近,意見無高低,重視溝通過程和認真對待意見一樣重要,這是古人求諫、納諫、諫諍的理想。當然,魏徵、唐太宗已乘黃鶴作古,數風流人物,是否還看今朝?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