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做乜嘢】
【本報訊】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及《香港民族論》被特首梁振英在去年施政報告中一罵成名,本土思潮過去一年更是遍地開花。《學苑》被點名一周年,現屆總編輯劉以正接受訪問時指出,本土由純粹論述變成實質政治能量,並非任何人的策劃推動,而是香港人的集體憂患意識,「二、三十年後會冇咗香港,所以越來越多人出嚟要守護呢個地方」。
記者:麥志榮
劉以正表示,去年一度被搶購的《香港民族論》,在熱潮過後,銷量現已回復正常,近日再加印了幾千本,賣完後應不會再印。但《學苑》會繼續探討本土議題,去年8月便曾刊出《香港新民族運動》專題。未來兩期會探討2047年《基本法》規定的50年不變屆滿,現在的年輕一代到時都要面對,必須有自己的未來願景,「到時至講已經太遲,𠵱家就要去爭取」。
「港人要有尊嚴咁生活」
對於被梁振英點名是搞港獨,劉以正指出,港獨根本不應該是禁忌,梁振英及中國政府只是借港獨的標籤抹黑本土思潮,「令人覺得一講本土就係邪惡,唔認自己係中國人係唔道德」。港獨核心思想只是「香港人要有更大嘅自主空間,及有尊嚴咁生活」。
他說,港人應該有更多選擇,「如果其他可能包括維持一國兩制、取消一國兩制、城邦、歸英等等,A、B、C、D餐,港獨可以係E餐」,又指應讓社會去思考,不應禁止討論。中國政府亦不應一味無理指罵港獨有政治陰謀、有外國勢力介入,應用法律、社會及經濟理據說服港人,港獨為何不可行。
劉以正認為,港獨及本土是港人對高壓的大中國民族主義的反彈,香港人最珍重的自由及核心價值,與習近平式的「中國夢」根本不相容。
近年香港的民主發展被中國政府剝奪,港人生活受自由行及水貨客嚴重滋擾,傳媒因中國資本入侵令言論自由空間收窄,「令人覺得香港嘅命運危在旦夕,二、三十年後會冇咗香港,所以越來越多人出嚟要守護呢個地方」。
世盃外及區選充份體現
本土思潮深入民心,在去年世界盃外圍賽港隊對中國隊的賽事中已表露無遺,在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中更化成選票,本土已經成為一股實質的政治能量。
劉以正又指,現在連建制派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都要講本土,但他不同意曾俊華說本土純粹只是對香港的歸屬感。在年輕人心目中,本土確實有反中意識,因為中國政府處處扼殺香港人的自主及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