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壽司減夜蒲防冬日病痛

少吃壽司減夜蒲
防冬日病痛

【本報訊】冬天不想「成日病」,就要從生活及飲食習慣入手。仁濟醫院╴浸大中醫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吳潤珍指冬天若受寒會損陽氣,如晚間寒氣入侵或因嗜吃生冷食物如凍飲、壽司、沙律及雪藏水果,致體內陽氣不足產生內寒或誘發多種疾病。天氣飄忽更易患感冒、敏感症如鼻敏感或濕疹、加劇頸梗膊痛等痛症及心血管疾病。冬天養生防病應減少夜蒲捱夜,穿衣要保暖適宜,勤運動及提防情緒過激,均有助減少損害陽氣。
記者:梁麗兒

夜歸宜戴帽防寒

晚間為陽氣潛藏及休息時候,惟都市人常因開OT或夜蒲而夜瞓,加劇消耗陽氣,令陽氣虛,即陽氣不足,影響抵禦病邪能力,容易患病及早衰。在中醫角度,入睡及起床習慣要順應自然,配合日出日落的時間,故冬天要早睡晏起。若冬天太早出門(日出之前)或凌晨夜歸,易受寒霧或霧氣入侵,加劇風濕關節痛、頭痛症狀。上班族要早睡晏起或有難度,如需凌晨出門或夜歸,宜帶帽子、圍巾,保護頭部、面部等陽氣聚集地方,切忌穿衣太短,令腰背受寒。另外,要制訂作息時間表,安排好工作,避免長期操勞。

勿依賴厚衣暖爐

冬天不少人愛穿羽絨、厚衣外出,或室內開暖爐或暖氣取暖。惟穿衣過厚、過緊,會出汗,令毛孔張大,若遭寒邪入侵,反而會感冒,出入一冷一熱環境也可誘發敏感症。一般人不應依賴厚衣、暖爐禦寒,否則會減低自身的耐寒能力,惡性循環越來越怕凍。運動配合溫補飲食可加強氣血活躍,提升耐寒能力,建議穿衣毋須件件厚身,出汗後應即時抹身,最好更換衣服,以免受涼。另外,用過熱的水沖涼會刺激皮膚痕癢,水溫35至40℃已足夠,洗澡及起床後宜先塗抹護膚膏,也不應吃太多辛辣食物,以免傷害人體陰津,加劇皮膚痕癢和乾燥。

日間慢跑耍太極

懶洋洋的冬日令人「唔願郁」,惟經常久坐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及氣滯,令消化能力轉差、出現痛經或痛症等問題。久睡更會損害氣血,令人越瞓越攰及越怕凍。平時可多運動改善氣血運行,同時有助鍛煉耐寒能力。運動量以微出汗為佳,避免太劇烈,最好在日間進行。耍太極、八段錦、慢跑或散步都是適合冬天進行的運動,其間出汗後要即時抹乾及更衣預防受涼。上班族若未能抽空運動,也建議每日進行伸展訓練,改善冬天筋脈、經絡的收縮,有助預防痛症。

忌動怒玩得太癲

中醫認為情緒激動或大上大落,都可傷及臟腑,故冬天更要保持心境平靜、情緒安定,否則負面、消極情緒會損害陽氣,經常發脾氣、有怒火人士,會傷肝、傷腎,經常「多嘢諗」、多憂慮則會傷脾,建議冬天過大時大節應避免「玩得太癲或玩太夜」。情緒不穩定人士要盡量避免動怒或參與刺激性活動,如激烈的機動遊戲等,也可用有養心安神作用的食材,如大棗、龍眼肉、百合、蓮子及小米等,同時幫助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