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剛連任了區議員,準備開一場集思會,要我幫忙分享:「不如講講未來四年,香港社會將有些甚麼重要事件,出現甚麼轉變?」
預測未來,盡其量只可以見到一些大趨勢。具體事件的發展,往往出人意表。就以去年為例,肯定沒有人說得準,政改竟然以「等埋發叔」作結,但可以很肯定的說,因雨傘而得到發揚光大的本土意識,早就有迹可尋。無論是廣東道D&G事件,抑或是後來在2012立法會選舉大批候選人用上捍衞、守護等動詞作標語口號,都可以見到一個大趨勢,是由連串事件所組成。本土主義經過多年醞釀再經去年璀璨地爆發,經已不可能從香港的政治中抹煞,但從人口結構看來,本土主義和大中華情意,矛盾還會持續下去,除非大陸有突變,否則這個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變更。不過,傳統民主派的政治市場,難逃被名右實左的所謂本土派取代的命運。
本土主義對大中華,只是香港的裂痕之一,不同派系內部也出現了裂痕。過去的香港,政治地貌可以籠統地分成民主派對建制派,但過去十年,先有民主派碎片化,最近一次的區議會選舉,連建制派的協調機制也出現缺口。制度上令公民社會碎片化,主觀願望本來是讓行政機關和西環的「第二權力核心」,由上而下透過資源的派送控制香港。意料之外是,當建制派也出現利益不均的情況,政府連保皇黨也一同失去,相對團結又有議會紀律的泛民,反而得到了意外的主導權。
弱勢的特區政府沒有能力統合建制派,在重大政策上,也未能得到建制派的絕對支持。「等埋發叔」可能是一次沒有預謀的偶發事件,但多次流會則反映建制派不願為政府背書而作出消極對應。政府不得民心,面對選舉現實的政團為求自保,在極具爭議的議題上也會留有一手。然而,當政府越想大刀闊斧推行新政,引發的矛盾也越明顯。事實上,香港的施政機器,本來就不是為高度干預而設計,可惜特區的政治問責官員,似乎並不是每個都明白相關限制,結果是越想有為表現的,政治籌碼亦消耗得越快。反而是政務官出身,又或者公共行政資歷較豐富的,更懂得真正「適度有為」的平衡藝術。
親共死硬派抗拒公務員治港
2017年的行政長官選舉以及2016年底的選委會選舉,將會是各路造王者的主戰場。建制派爭逐造王者的位置,各項議題在短期內達成共識的機會也更低,現政府也更難在未來的十多個月有突破性的政策成就,梁振英當年許下的選舉承諾,將會有不少落空。雖然他可以將問題推卸到泛民的阻撓,但在北京和市民眼中,不負責任的態度只是失敗者的作為,並不討好。在這個情況下,要是有行政能力經驗豐富,又能與政經各界有不錯關係的人物出來與之爭逐特首一職,恐怕梁振英就算在小圈子選舉中,落敗的機會也甚大。
問題是北京主事香港的官員,如何看待這個轉變。當日唐英年得到祝福而參選,在選舉期間一樣被對手陣營無所不用其極地攻擊,不再有甚麼君子之爭。加上香港親北京陣營當中的死硬派,對公務員治港極度抗拒。甚至連已經卸任數年的曾蔭權,至今仍遭口誅筆伐。有理由相信,除非北京極度明確,現在的行政機關當中有條件的人選,不會貿然參戰。遊走北京和香港政商界之間的政治買辦,便乘機而起爭逐造王者的位置。那些人姓甚名誰,我不用多講。可以肯定是,造王者捧出來的特首,將背負沉重的政治包袱,下屆政府更舉步維艱,香港社會的矛盾將更明顯,政壇也是機會主義的地方。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