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金封冊川撈出「江口沉銀」寶藏

發現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金封冊
川撈出「江口沉銀」寶藏

四川民間一直流傳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當年因兵敗令無數金銀財寶沉入江底,後稱為「江口沉銀」傳說。事隔370年後,內地考古學家日前在遺址發現一批文物,為寶藏揭開神秘面紗,並證實彭山區就是沉銀的中心區域,其中新打撈文物最珍貴的一件金封冊,相信是張獻忠建立大西國後頒佈法令的第一頁。

在中國歷史上,張獻忠與闖王李自成齊名,1644年張佔領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權傾一隅。但在兩年後,相傳張帶領過千艘載滿金銀珠寶的寶船,從成都沿岷江南下,卻在彭山區江口鎮遭遇敵軍突襲,結果千船沉沒,金銀珠寶亦隨之沉入江底,後人稱其為「江口沉銀」,神秘寶藏不時引發關注,亦惹盜寶賊覬覦。
考古學家證實,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段老虎灘「江口沉銀遺址」,就是沉銀的中心區域,當局曾在上游修建水庫,因河水減弱淺灘顯露,此前曾兩次出土文物,包括刻有「大西」年號的銀錠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等。文物出水地點與文獻記載的沉銀地點一致,加上銀錠刻有的訊息,跟張行軍的路線脗合,眉山市彭山區文物管理研究所所長吳天文表示,基本可以確定江口沉銀的記載可信。

金封冊疑為大西國法令首頁

近日新曝光的文物最引人關注的是金封冊,長12厘米、寬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個字,經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金封冊可能是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國後,頒佈法令的第一頁。專家指,沉銀有助於了解張行軍路線、徵餉方式與地方官府的關係,從而反映明末的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經濟制度等,別具意義。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