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之前,朋友失散了,便是失散,走了、去了……生死兩茫茫,十數年、甚至數十年後得知,早已灰飛煙滅!
FB來了,不表示百分百成功尋人機器,起碼,漏網之魚一兩尾自網絡尋回,縱使回頭再認已是百年身,甚至過身。
總之,得個知字!
多年前北京工作認識的朋友回馬來西亞了,一直保持面書上的交往,不時邀請前往他家鄉馬六甲探望。馬國就不是年年去,肯定不會少過三年兩次,未必順路去馬六甲,至年前意欲嘗嘗申遺雙成功,娘惹之城檳榔嶼並馬六甲雨後春筍似的老屋轉化精品酒店,上路前,先知會朋友我的行程並徵詢會面時間。
一個星期過去無回音,再發個私信,毫無動靜。
兩個星期過去,不發私信,發公開信,消息來了,不是他,是他的一個朋友看到我的鋪文,代回應:很抱歉,D離逝了,喪事月前辦妥。
人去後,FB上的賬戶不會自動消失,追憶的朋友發悼文,Tag上名號,名單上的朋友都能看到。沒啥能做,就心存他幾刻,懷緬逝水時光。
一個新加坡面書友,經港去成都、飛西藏,稍停共飯敍。明明明亮發光似的好樣年輕人,眾人席間歡快聚首,言笑晏晏道別。不到三十天,自面書讀得有關他的追憶悼文,錯愕不已又無任何具體事情可做。就似FB網上交往,縱使嘻嘻哈哈各發照片與對話,有色無味、有姿勢冇實際,幾乎全皆隔岸觀火。
這則昨天才偶然發現的消息比較震撼。
先認識A,再結面書交往。
住所是我們鄰村,間或踩單車途經,發個簡單短信打個網絡招呼。
A去法國學習,在巴黎也碰過面,回到香港,相互左約右約無效,偶爾在面書上他給我、我給他一個淺薄的Like,始終沒再遇上。
追悼他的朋友家人數眾,就不是時常持手機追讀如我,也終於察覺事不尋常,恍然大悟,A走了。
悼文寫下出生年份,呀,沒察覺,那麼年輕、而且那麼漂亮!
如鏡花水月虛空、如露水潮汐瞬間消逝,年輕並非最實淨保證,是時候,走了便是走了。
A的一個朋友在面書鋪上一朵純白玫瑰,帶輕度傷感簡潔寫下這幾個字:我們晚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