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Bank:觀察人民幣後遺症 - 散子

Can Bank:
觀察人民幣後遺症 - 散子

人民幣近日再度下跌,離岸價兌美元跌至6.6,去年8月至今,跌幅已超過6%,進一步證明人民幣只升不失的年代告終,而貶值所帶來的後果才剛浮現,相繼有廠家因賭輸人民幣外滙期權,要賣樓填數之後,甚至有廠家登報指,因人民幣遠期外滙合約輸15億元人民幣。
今次人民幣貶值所帶來的後遺症,仍有待觀察。不過,相信不少投資者對中信股份(267)(前稱:中信泰富)在2008年賭輸外滙累計期權一役記憶猶新,當年中信在當年7月澳元高位訂立外滙累計期權合約,後來一個金融海嘯,澳元在3個月內大跌三成,中信亦因此輸155億元。
這並非個別例子,在中信爆出這「荒唐事」的2008年10月,合共有18間公司發盈警涉及金融投資損手。當年上市公司就有關投資項目入賬名目不同,難以估計是否全數均賭輸外幣。
這種會購入人民幣合約作對沖的公司,以出口商為主,因成本為人民幣,收入多為美元或其他外幣,而這些公司規模亦相對較小,貶值了這6%,足以對他們構成重創,其中I.T(999)已率先發盈警。隨着2015年過去,公司着手為去年下半年盤數做結算,這類盈警相信陸續有來。

散子
本欄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