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聖誕與元旦,慶祝節日的大餐吃太多,隨時「回吐」。中醫師指出,節日後食滯求診個案特別多,部分病人更食到又屙又嘔,通常與一邊狂食、一邊飲酒,或一次過吃太多肉類、魚生,損害了脾胃有關。兒童、長者及本身脾胃虛弱人士尤其容易食滯,推介飲用「麥芽山楂飲」解滯,紓緩胃脹、胃氣不適,也可按摩穴位幫助消滯。
記者:梁麗兒
註冊中醫師許素宜表示,不少人飲食不定時,又愛吃肥膩食物,容易令脾胃變得虛弱,如平日嗜生冷飲食如凍飲、壽司及魚生等,也會帶來胃寒問題,導致過節期間容易食滯,胃脹、胃痛、腹瀉、作嘔作悶、感到飽滯或大便不暢都是常見食滯症狀。若忽視食滯,食物長時間停留在體內,會造成火熱,引致胃部感灼熱、有胃酸等問題。
坊間有不少食材可解滯,如炒麥芽可疏肝理氣及紓緩胃脹、胃氣不適,幫助身體消化澱粉質食物。炒山楂則可降脂活血,若食肉太多,更可幫助身體消化肉類,炒神曲更可紓緩消化不良。另外,乳酪、果醋、濃茶及陳皮都有解滯功效,如用暖水沖飲蘋果醋或桑堪子醋。濃茶有特別的消滯去油膩功效,許建議市民飲用普洱,綠茶會加劇胃寒,不宜用作解滯。陳皮有化胃氣作用,可剪碎泡水15分鐘後飲用。
穴位按摩有消滯作用,包括天樞及中脘。天樞穴位於肚臍兩旁、距離約3隻手指位置,雙手拇指分別在左右天樞穴按揉各10秒,然後停3秒。持續按摩1至3分鐘,有消滯通便作用。中脘穴在肚臍正中對上、約5隻手指位置(即一隻手掌闊度),同樣按揉10秒,然後停3秒。持續按摩1至3分鐘,可紓緩胃痛、消化不良及便秘等不適。
市民要提防食滯,最重要保持飲食清淡,尤其過節期間特別多飯局聚會,宜揀選少油、少煎炸及少肥肉食物,日常多吃蔬果,灼菜及烚菜宜加薑蒜,幫助消散寒氣,保護脾胃。
【麥芽山楂飲】(1人份量)
效用:紓緩胃脹、胃氣不適,幫助身體消化肉類、澱粉質等食物
材料:炒麥芽、炒山楂、炒神曲各15克,白蘿蔔1個、薑2片及紅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及4碗水放入鍋內,煲30分鐘即成。食滯人士宜每日飲1劑,可分開飲用,連續2至3日煲飲
資料來源:註冊中醫師許素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