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髮佬、線面……上一代人在後巷放張櫈,就可以搵食;今時今日,連鎖店、大商場,最多「一人公司」的服務業手作人,要開創可以生存的自主空間,就要動腦筋。為避貴租,有人藏身工廈,開一人髮廊;有人就拉攏IT朋友,開發類似Ubar的配對手機應用程式,方便顧客預約服務,又連結美容美甲等服務行業,以合縱方式推出聯合優惠,單挑大集團,打破單打獨鬥困局。
記者:呂麗嬋
要幫襯嚴子龍(Ted)的一人髮廊,要先「探秘」。髮廊位於屯門工廠大廈7樓,穿過小街再坐貨𨋢,行行重行行。「學滿師,個個都想創業啦」。700呎工廈單位,既是髮廊,也是band房,「最初喺走廊執塊鏡,坐喺走廊幫朋友剪,後來索性租個單位,由最初一塊鏡,變到現在四塊鏡」。工廈位置隔涉,靠朋友口耳相傳,一人公司包辦洗剪恤,一手泡遇上客人來電預約,最麻煩。
「以前打工,公司有人代接booking;一唔係街客,到自己出嚟做,請唔起人,年尾旺季,試過同一時段約咗幾個人,又試過以為約咗個客,其實取消咗」。Ted笑言,這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只是瑣碎小事,卻足以令一人公司癱瘓!單打獨鬥的困局,見證行業興衰的林國文深有同感。「最痛苦係每晚放工,仲要花幾個鐘回覆預約,whatsapp來來回回,花兩粒鐘係閒事」。林無奈的說。
92年入行做學徒,參加公開比賽得獎,收過徒弟創過業,見證過年剪髮三計,也試過大舖搬細舖,千帆過盡,還是敵不過貴租,關門收場。「現在改以自僱方式掛單,髮廊提供地方設備,其他自己一腳踢,否則好難生存」。香港現時約14000名髮型師,9成自僱,還未計小商場內「打單泡」或夾份分租舖位的美甲師美容師。「有次同個熟客剪髮,呻咗兩句,佢做廣告,熟IT嘢,提議不如搞個自動預約系統」。
林口中的熟客,正是楊民樑。「Booking以前多打電話,現在就whatsapp,離不開就時間、問價錢,如果有個平台,自己填,一目了然,方便好多」。剛好遇上阿樑與朋友自組公司,三個人一拍即合。如是者,名為「8ookings」的Apps應運而生,9月上架,已有近300髮型師加入。林說:「都說髮型行業要走喺時代尖端,獨獨運作上嚴重落後。我哋無大集團撐腰,各顧各好易死,遲一步想連結埋其他美容行業,合作推出優惠」。此路不通就另謀新路,互聯網創造的,大抵是無限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