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夫婦同心,其利斷金」是伶姨夫婦最佳寫照。患有第四期腸癌的伶姨,五個月前,得悉丈夫同患腸癌,兩日內夫婦二人分別被送進兩間醫院做手術,那時候雙方各卧病床,探望對方這麼卑微心願亦變得遙不可及,只能靠電話聯繫問平安。最終二人大步檻過,繼續並肩克服病患帶來的考驗。伶姨誓言:「為咗照顧丈夫,我一定會克服困難!」
記者:劉秀蘭
「如果我冇咗佢,我唔知點生存落去。」60歲的伶姨,四年前患病至今,全靠年長她10歲的丈夫照顧,由起居飲食到陪覆診,24小時貼身照料,形影不離。即使她服用標靶藥帶來過敏反應,令手腳及臉部脫皮發黑,丈夫也繼續守護,每日三次為她塗搽藥膏,「冬天仲嚴重,一塊塊皮好似落雨咁掉落嚟,腳踭裂開痛到行唔到。」可是,伶姨丈夫不幸亦患上癌症,她十分自責「佢個病唔多唔少因我而起。」
去年七月,丈夫確診患腸癌須做切除壞死腸臟手術,同月伶姨又因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須做手術,這對同患腸癌的夫婦,最後送進不同醫院,相差兩日先後做手術,那時候天隔一方,牽腸掛肚,只靠打電話問候。伶姨憶述:「嗰時想探佢又探唔到,想煲啲湯水畀佢又唔得,靠打電話聽佢把聲,只知佢做完手術好辛苦。」
共過患難,更珍惜對方。伶姨丈夫術後進行過8次化療,其間因血小板過低暫停療程,為讓丈夫完成治療,伶姨抱病煲愛心湯水,花生衣煲紅棗水、紅菜頭湯、磨菇煲水等給丈夫飲用,「丈夫有病,好需要我照顧佢,大家互相照應。」
祖母級的伶姨,有一對12歲及16歲孫仔孫女,兩人是兩老生存動力。讀中六的孫女,每周五放學會來探望,噓寒問暖。剛過去的聖誕節,伶姨夫婦收到孫女在手機分享的一段聖誕歌曲,兩人有空拿來聽一聽,愛不釋手。「有時佢又會傳啲健康資訊、食療資料畀我哋,又提我哋天氣涼着衫,真係好乖。」
現時,伶姨按醫生指示繼續服用自費標靶藥,但每月藥費1.3萬元,難以支付。施比受更有福,伶姨說希望開一間麵包店,賣平價麵包,如有能力更派麵包給有需要的人,而且她希望康復後學剪髮,替長者免費剪髮。這些夢想久藏心底,她希望有日能實現。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曾轉交善款以支付「伶姨」的醫療費。惟早前籌得的善款扣除醫療開支後,已不足以支付其後的醫療費用,盼善長繼續施予援手,使「伶姨」能誓為丈夫及兒子活下去。
「伶姨」暖流編號:C3416
網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電話:29908688
傳真:23076307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基金facebook專頁: http://bit.ly/facebook_adcf
蘋果基金YouTube頻道: http://bit.ly/youtube_adcf
蘋果基金接收捐款戶口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
如捐款至指定個案,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捐款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基金除接受市民捐款外,《蘋果日報》亦捐出1%盈利予基金,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基金一切行政費用由《蘋果日報》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受惠人所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務求按照捐款人意願,把善款送交指定受惠人。然而個別受惠人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繫,甚或受惠人已經逝世或拒收捐款,有關善款將撥入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