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加入Mediators傳媒籃球隊這兩年,才有機會多參與一些較正式的球賽(包括現在頗流行的私營聯賽),因此亦對球證(圖)多了觀察和接觸,對於他們的敬意有增無減。我相信大部份從事球證工作的朋友,其實都是出於對該項運動的熱愛,尤其在香港這個職業運動並不興旺的城市,球證工作的實質報酬相信難以跟外國相比。熱愛該運動,但卻不是以競賽者身份參與比賽,同時又不能像球迷觀眾般投入觀看,而是要保持冷靜公平,而且不可以因刺激精采的場面而分神,老實說我自己就做不來,也不太願意做。
當然我並非球證,也許不能了解他們獨有的樂趣和滿足感。但客觀看,球證常常吃力不討好。判決正確時沒有人會特別感謝球證,但吹判有爭議或錯誤時,就會受球員抱怨和球迷責難;當球員的可以整場球失誤頻頻但靠一次建功完全贖罪,當球證的就算全場執法完美,但一個錯誤就受千夫所指。而問題是大家都忘記了他並不是電腦機械人。
球員不會特別記住對自己有利的判決,受枉判時則格外放大;加上球證代表了規例和權力,球員有時誤認之為自己的「屏障」,於是常會跟球證對立。但現實是若沒有球證,或球證沒有了權威,球賽根本難以正常進行——你能想像一個球證隨便會因為球員投訴抱怨就改變判斷嗎?米高佐敦之類超級巨星或真有這能耐,如果個個球員都能左右球證,賽事早打不下去了,或者淪為靠大量「口術」取得優勢。說到底,球證的權力,其實是為了球賽和球員而存在的。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