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原版《小王子》教我詫異:一向被童話描寫得奸險狡猾的狐狸,會叫離開了B612星球的小王子,在沙漠上馴服自己,亦跟他做朋友之餘,對他講道理,讓他知道事物不僅有單一本質!
如此智慧之高,是中國聊齋或廣東俚語的「狐狸精」,甚或西方寓言常自誇自大的狐狸諧角,都不曾出現過的正面描寫。《小王子》的改編電影更厲害,是把這頭狐狸,由紙上角色變成走上飛機殘骸的忠心朋友,如同《星戰》系列奮不顧身的R2D2,陪主角小女孩一飛沖天,要去找回失落長成的小王子,為病中的原作者打氣。
說改編厲害,是昔日狐狸的狡獪兩頭蛇,因為原著的正面描寫,連帶戲中狐狸也變得義無反顧,更會用腳大力踐踏權貴,可愛非常。或許原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本身就因二戰而流亡北美,在孤獨間為邊緣小眾感同身受──即便那只是狐狸,也想為牠被說得奸狡的形象翻案,而描畫出一頭忠誠同類,與小王子建立友愛。
由此去想,原來狐狸畢竟就是可塑性甚高的動物;更何況事實是,牠們在哺乳動物圈中的角色曖昧,逼迫生出左閃右避的求生姿態,卻被想作兩邊是人,騎牆詭詐。因為狐狸小不如貓鼠,可以隱於草叢,避開大獸,卻又壯不如狗豹,為了獵食,拚發狠勁;於是乎,與猛獸碰上,狐狸隨時成了盤中物,可與小獸齊出,亦易被野生捕獲,行先死先。
是故狐狸「天生」如同夾心人,被想作為求保命,唯有逢人說人,見鬼說鬼。以至於人類世界,更可見歐洲國土的打獵文化,早在幾百年前已有皇室貴族,為了合理化獵殺動物,就以狐狸為「壞動物(Bad Animals)」之說,指牠們破壞農作,而即便打獵被指殘殺動物,可是在不少地方,獵殺狐狸,卻有皇室御准,任獵人向牠們射擊!
其實狐狸本就是雜食動物,爬蟲兩棲小鳥野果通通不會放過,昔日權貴單指牠們偷食農作,只是誣衊破壞居多,暗藏娛樂殺機。雖然自七十年代開始,歐洲各國已限制打獵活動,可是以狐狸為獵殺對象的情況,在英國卻要去到1996年,才在國會通過限制議案,讓牠們稍息尚存。
狐狸與權貴,就此根本是村上春樹說的「雞蛋與高牆」,不過七十年前《小王子》原作者已洞悉這個對立關係,要小王子遇上的成年人,也都像被改編電影篩選出來所談及的國王與商家一樣,自我中心得如同高牆遮眼,僅在自己的盲點裏過活。只有狐狸,會對小王子解畫,說事物不只單一想像,要用心觀察多變世事,如同通情眾生。然而《小王子》仍然避不開的用字,是狐狸竟然叫小王子「馴服自己」,把至高無上人類中心想像說漏了嘴,教本來平等的友誼,仍由原著小王子與戲中小女孩擔當主角──最後,孤狸只是陪着主角歷險的失語公仔,任由牠可愛忠心,僅成小小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