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位資深的內科教授告訴我,「要知實習醫生夠不夠斤両,只需看他面對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的病人時的表現」。
供應身體各器官的血液,從心臟經動脈到達不同組織的微絲血管,放下氧氣及養份之後,經靜脈回流到心臟。供應腸胃的血液卻是例外,血液經過胃腸的微絲血管,吸收了食物的營養之後,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再要經過肝臟的過濾,才能回到心臟。
肝硬化的患者,血液經過肝臟時遇到梗阻,形成門靜脈高壓。不能通過肝臟的血液,要找別的路徑回到靜脈系統。這些旁支,在食道的下端形成像一條條如小蟲的、曲張的靜脈。因為門靜脈高壓的關係,這些曲張的靜脈怒怒地鼓起,一旦破裂出血,是一發不可收拾。
當年未有內鏡止血的方法,也未有降低門靜脈壓力的藥物。要停止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只能靠三腔二囊管(Sengstaken-Blakemore tube)。這東西有一個球形的囊和一個香腸形的囊。把管子插到胃裏,在球形的囊注滿水,然後加上拉力頂着胃底,再在香腸形的囊注入空氣來壓迫食道內的曲張的靜脈,就能達到止血的效果。
新紮師兄初遇大出血的場面,在病人大口大口地吐出鮮血,進入休克的時候,能有條不紊地打點滴、輸液急救、配血、插三腔二囊管,還能兼顧預防肝昏迷及血糖過低等因肝功能不足而衍生的併發症,就算過關了。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