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年伊始,是自省的時候,定下來年計劃。這幾天在讀前財政司梁錦松送贈的書,是哈佛商學院創新理論大師Clayton Christensen的作品《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很易看,也很好看。淺白而有道理,巧妙平衡勵志與商管理論。放下書本,看見阿叻陳百祥的「成功理論」,取笑黃之鋒八間大學也考不上,讀書唔成搞搞震。其實自雨傘運動後,主流建制一直指年輕人不讀好書、冇成就,是班「廢青」。阿叻的言論,不但有黃杏秀呼應,很多本地家長也認同,因為香港獅子山下一代,都用着同一把尺,去量度自己及他人的人生。
當我看完《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後,想起了梁錦松在《讀書好》雜誌訪問中對自己大半生的回顧,自1973年港大畢業後,順風順水,遇上美元脫離金本位制度,外滙交易成新興行業,三十多歲已做到地區外滙交易主管,49歲做財政司司長,以獅子山下一代的標準,絕對是個成功精英。面對財赤時充滿信心,大刀闊斧削減公營部門開支,兩年內滅赤,結果引起民憤,加上買車事件及沙士,最終離開了官場,人生出現大轉折。
Clayton Christensen這本書,緣於2010年向哈佛商學院畢業生的一場演講,那些都是叻仔叻女,美好前途蓄勢待發,但被他照頭淋了一桶冷水。教授向學生介紹當年的同班同學這幾十年來的際遇,他們曾幾何時都是美滿人生在望,但結果呢?有的婚姻失敗、有的子女關係破裂、有的甚至鋃鐺入獄,包括Enron的前CEO,他們努力讀書,名校畢業,目標正確致力追求卓越,事業有成,為何最後人生會如此呢?
成功標準何在
教授希望每個叻仔叻女回答自己三個重要問題:首先是如何令工作生涯成功快樂;其次是如何令伴侶,家人及朋友關係成為快樂的泉源;最後是如何堅守原則免除牢獄之災。按照獅子山一代標準,讀好書、考好試、做個專業人士、有車有樓就代表成功快樂,所以黃之鋒第一步入不到八大已經失敗,而大學生不好好讀書搞社運就更失敗,買不起樓就失敗之中的失敗。有錢、有個好title,做大公司、做投行、做trader,搵到錢就代表事業成功、人生快樂?連哈佛商學院今天都已經不再buy這套價值觀。書中引用很多商管理論來分析人生,例如工作的快樂並非來自待遇、銜頭、公司人事及管理政策,他根據Frederick Herzberg的激勵理論,認為上述稱作hygiene factors,只會令你不討厭這份工作,但不討厭與喜歡是兩回事,你應該問的是工作有意義嗎?有發展嗎?有東西學嗎?有成就嗎?有承擔嗎?這些才是真正檢測是否喜歡目前工作的標準,而只有愛這份工,你才會在工作中得到幸福。
知易行難 多元指標
而人生也如企管,要有清晰的優次目標,認清甚麽最重要,訂下執行計劃,調動資源去實現。在人生中很多決定往往是意料之外,與自己原先預期有別,所以不能死牛一邊頸去執行既定策略,宜保持彈性,當有新機會出現時,了解清楚是否因hygiene factors而想轉工。至於執行策略,也就是每天大大小小的決定,包括如何運用時間、能量及金錢。如果你認為家庭是最重要的目標,便想想自己一星期花了多少資源在這方面,否則只有人生策略而沒有執行力,一切均屬空談。
商界有所謂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就是看回報率、盈利,人生的KPI是多元的,一個年輕人能發動十萬人參與的社會運動,這成就是否低於一個月入五萬的投行trainee?是否就是一個廢青?香港人着眼於追求盈利回報,多少有潛質的年輕人為符合社會及成年人的期望,選擇自己根本不喜歡的專業學科,不問世事,乖乖的賺錢上車去。人到中年回望自己,才發現當中的不快樂,可惜這時已沒有改變的勇氣了。
成年人討厭黃之鋒,將關心社會的年輕人貼上廢青標記,究竟是真心討厭他們,還是討厭自己人生的窩囊?討厭自己年輕時有太多的妥協?
撰文:劉細良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