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竹一聲除舊歲」,原來不只中國人的新年有此習俗,「鬼佬」都會為迎接新年而鳴炮。銅鑼灣避風塘近70年來,都有子夜禮炮,今晚午夜前一分鐘也會再度鳴放,象徵送別2015迎接新一年來臨。其實每日中午12時怡和都會有午炮鳴放,這個早於19世紀末已有的殖民地傳統,相傳是英軍當年對怡和洋行的「小懲罰」,怎料一罰便罰了個多世紀,成為英殖餘韻。
記者:袁楚雙
本屬英資的怡和洋行早在清末年間已與中國有貿易,1841年清朝政府敗戰鴉片戰爭,香港被割讓予英國後,怡和當年於銅鑼灣一帶投得大遍土地興建貨倉。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指,香港當時作為外島,英國政府又未正式進駐,或因治安不靖時有海盜出沒,怡和於是為運貨快艇及港口加入武裝設備,禮炮台便是設備之一。
至於禮炮為何會鳴放至今?即使怡和的資料也指年代久遠已無史實稽考。鄧指出,相傳是某日怡和為了歡迎剛從英國回港的怡和大班,便以最高規格的鳴放21響禮炮,卻惹惱了一名新上任、對禮砲毫不知情的海軍高官,他認為只有國家才有資格鳴炮,怡和作為商家無權發炮。因此高官下認為「怡和咁鍾意嗚炮」,下令怡和每日正午都須鳴砲一響,作為小懲誡。另一說法是,怡和鳴炮為了報時,提醒工人上午工作時段已結束。
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展開3年8個月的日治時代,期間午炮儀式也隨之暫停,該枝本來長3呎的大炮也不知所終。鄧家宙相信,光復後怡和獲英皇家海軍送贈可發射6磅重炮彈的大炮,以延續因日佔而暫停的傳統。由於大炮今次由英軍送贈,上述相傳英軍懲罰怡和之說的可信性便較高。
午炮於1947年終於恢復鳴放,但其實早於一年前即1946年,怡和亦首次在除夕子夜時份鳴砲,以送舊迎新,並命名 為「子夜禮砲 」,並舉辦至今,為「午砲 」增添另一項傳統。不過,由於炮聲可響遍維港兩岸,1961年有市民投訴午炮聲太響,大炮遂被香港水警沒收,便換成只可發射3磅重炮彈的速射炮,沿用至今。
炮台範圍平日會被上鎖,午炮鳴放前及鳴放過程中嚴禁公眾人士進入。發炮手於中午12時發炮前要搖8次鈴,象徵上午工作時段結束,鳴放後30分鐘內開放予公眾人士入內參觀。
自1989年起,公益金取得怡和集團同意,設立鳴砲籌款活動,任何人士或團體,最少捐贈港幣3.3萬元,便可親身鳴放午砲。至目前為止,活動舉行過逾130次,籌得善款逾400萬港元,捐款者可獲贈一枚複製彈殼留念,亦可以優惠價在砲址舉行酒會。
每年一次的子夜禮炮儀式通常由達官貴人主持,包括前任及現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曾俊華等都曾出席。鄧笑言,可能這是英殖傳統,所以回歸後,從未有特首參與過子夜禮炮儀式。
子夜禮炮亦有小趣聞,2000年怡和將子夜禮炮時刻拍賣,由「賭王」何鴻燊以50萬元投得。惟99年除夕晚,在場圍觀的市民可能急於迎千禧,提早了10多秒倒數,令賭王不知所措,差點提早鳴放禮炮,幸得怡和工作人員在旁提醒,才避免了提早鳴放禮炮的尷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