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梁振英在私人場合向商界表示大學資源充足,以及中大生噓國歌和科大生舉黃傘的表現,因而勸喻商界停止向大學捐款。梁振英任內倒行逆施已是常見之事,但從未發生如斯荒謬現象,大學校監竟然呼籲商界不要再捐款支持大學,實在開創先河。
此番話背後所打的主意,固然是懲罰大專院校師生「不聽話」。大學現時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政府透過教資會的撥款及捐款資助,而捐款人多來自商界。如商界的捐款減少,將對大學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現時教資會撥款所涵蓋的範圍,主要為教學、研究等大學重要開支,而學生活動、學生獎學金、交換生計劃等學生資助或活動,以及一些優秀教授的聘請,相關支出大多由外來捐款支持。外來捐款減少,學生活動的經費便相應減低,影響學生獲得獎學金、參與交換生計劃的機會。另外,政府透過教資會對大學所作的撥款就成為院校絕大部份的財政來源。最終效果,就是增強政府對大學行政的干預及控制,令大專院校師生由上到下均需要「聽聽話話」,以保證不被削資。
現時教資會的撥款機制或多或少採用市場主導模式,透過學額回撥、研究評審等機制,決定每院校在年度獲得的撥款金額。教資會在現時的體制之下,確實可以透過改變撥款機制,主宰大學的行政和學術發展方向。過往中大曾堅守大學四年制的教學傳統,但在港英政府威脅大幅減少撥款之下,中大校方惟有屈服於政府之下,改為三年制大學。教資會名義上雖為獨立的公營機構,但其主席和成員均是由特首委任,加上特首身兼大部份大專院校的校監,以及大學條例賦予校監擁有委任校董或校委會成員的權力,令特首有多方面參與和干預大學行政、學術事務的渠道,學術自由、院校自主從來都置於危險之地,只是今屆特首的行為變本加厲,才令整個大專院校體制問題更顯而易見。
無論如何,勸停商界向大學捐款,抑或刻意委任不受歡迎的李國章為港大校委會主席,均為心胸狹隘之小人所為,不但沒有接納異見之胸襟,更容不下大學校園多元的自由學風,刻意製造矛盾。但特首一話,一針見血地指出整個大專教育撥款和發展受政府、商界左右,只要政府、商界齊心,就可以迫使大專院校屈服。因此,除了爭取修訂大學條例,改變校董會架構,增加校內委員比例,廢除特首為校監之規定,更需修改現時大學撥款機制,交由一個更獨立的公營機構批核撥款,確保其獨立於行政體制。
張秀賢
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