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開發及質量等問題,中國近年經常出現「短命建築」,即落成不久很快便被拆卸,例如江蘇鎮江的世紀巨蛋,1999年建成的地標建築,因結構安全問題,2010年被拆除。1990年,北京黃金地段的凱萊大酒店原是寫字樓設計,建築中途轉型為酒店,因規模及設計標準不合酒店使用,十年後被拆卸重建。中國建築的平均壽命約25至30年,美國是74年,英國更達132年。根據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數字,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每年為拆卸「短命建築」所導致的浪費逾4,600億人民幣。
英國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無懼以上數字與例子,繼上海世博英國館,即那座彷蒲公英的巨型建築,他又將有新作品在上海出現,就是鄰近藝術區M50、佔地15公傾,命為「莫干山」。莫干山是杭州的「江南第一山」,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Heatherwick將項目以此為名,因為他將綠化概念完全在設計中表現。
近1,000條柱構成這座「大山」,約30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有齊平台、住宅、學校、辦公室、酒店、商場及藝術區等,Heatherwick向建築設計雜誌designboom表示,「我們對公園的設計花了很多時間,希望可以把它跟整個設計融合在一起。如果以綠化地面來表現,感覺是沉重的,所以我們把它直接放在每條柱的頂部,而不是在屋頂。」因此,設計完成圖是一座綠色小山,卻不是石屎森林,項目預計在2018年完成,希望屆時的PM2.5指數在上海不會太嚴重,否則無緣看到這片城市綠州。
資料來源: https://designboom.com
記者:黃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