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易零壹綠】
潮流興減廢,講環保,以物易物的活動及網站大行其道。你或者去過相關網站,參加過同類活動,但要說「驚天動地交換過」,當數十年前加拿大青年以萬字夾換間屋。香港也有換物迷,女大學生鄧曦雯(Jess)參加領袖活動時曾進行以物易物,以一包紙巾交換到風扇、電話等共60件物品回來,相當神奇。記者跟她在旺角街頭再由一包紙巾開始,看可以交換到甚麼回來?
近年坊間的以物易物活動成行成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就換物主義進行的青少年行為調查中就發現,七成六青少年支持換物文化,實際參加過的人數則佔受訪者一半。該會研究主任姚頌霖指出,以物易物網站的興起、實體活動透過網絡動員,都令換物文化成為新潮流,反映年輕人追求一些物質以外的價值,例如環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傳承精神等。
平時我們參加類似活動,都在特定地方進行,惜物、減廢概念反應不俗。但回到日常街頭,若有路人突然想跟你交換身上一件東西,你是否願意?「你好,我們在做以物易物,可否跟你交換一件你沒用、但我可能有用的物品?」大學一年級生Jess去年把行動帶到街上,因為要於一個領袖計劃中進行社區創新活動,與組員忽發奇想,想到在長沙灣找街坊和小店以物易物,並把換回來的東西捐到慈善機構。故事由一包紙巾開始,Jess笑言:「起初是一換一,直至第四、五次,開始有人用多於一件東西跟我們換,慢慢物品數量以幾何級上升。」紙巾變飛行棋,棋變數件文具,文具再分拆交換……最後竟然換到文具、飾物、玩具、電話套甚至電器共60件物品,連直立式風扇和固網電話都有。可能大家抱着做慈善的心態,非常豪爽。
街頭換物實測 路人疑心重
有光環在,大家都樂意配合理念,但來到現實呢?今次我們跟Jess到旺角西洋菜南街做實驗,拿着紙巾和小橡筋,看要如何換及換到甚麼物品。問了16位路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些人因覺得「包紙巾有古怪」、或「你會唔會sell我嘢」等理由而拒絕,最終只有三位少女願意換物。而紙巾和橡筋分別換成膠布和螢光筆,有趣的是我們預備了數款紙巾,大家都會選某個聲稱「質地堅韌」的品牌,而螢光筆又比膠布受歡迎,換來半排香口膠。 換物行動不算成功,Jess有點心灰,正如姚頌霖指出,普遍人仍習慣要甚麼就買新,換物活動與現實仍有距離。
「袋咗先講」 執嘢變搶嘢
後來Jess到女人街的小攤檔繼續換物,話未問完,姓張的老闆娘卻笑笑口打斷:「不會沒用的,任何物件都有其價值,轉個手就用得其所。」這不就是以物易物的意義嗎?她找了一個小小的鎖匙扣,叫店內的小妹妹交到Jess手上。以物易物是很原始的交易,但到了現今世代,大家卻覺得很新奇,「認真想想,會否是我們很奇怪?」Jess感嘆:「很多時候明明可以盡用資源,為何我們不選擇物盡其用,而要去購買?」
其實每個月都有不同機構舉辦換物活動,不過香港人是否明白換物背後的意義?剛過去的周日於西九文化區舉行「執嘢×自由約」換物活動,原意是來的人放下自己的「冗物」,再隨意取走所需物品。可惜「執嘢」演變成「搶嘢」,有參加者看都沒看,就把眼前物件「袋咗先講」,相當無癮。第一次參加的小英感嘆:「工作人員一走近,便有很多人圍住,物品未放到地上便被搶去。」放下了叉電器和運動手帶的她不禁失望,覺得「不是交換,是把東西搶回來」,她笑言自己也「搶」了一部即影即有相機。
成立四年的主辦單位「執嘢」,不會限制參加者帶走的物品數量或一定要對換。不過他們承認今次場內出現「盲搶行為」,重申物盡其用才是他們的目標,搶走用不着的物品不但浪費,亦搶走其他參加者的機會。無可否認,以物易物是值得推廣的減廢概念,但可能每個新概念都要經過進化才能改善,希望下一次有同類型活動時,大家亦能回歸初心,將心比己。
記者:陳穎欣
攝影:潘志恆、梁志永
編輯:李寶筠
美術:利英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