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者:放大戰後德憤恨

港大學者:放大戰後德憤恨

《我的奮鬥》一直被視為希特拉統治歐洲、征服世界的藍圖,之所以具顯著重要性,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助理教授傅榮朗(Roland Vogt)指,是因為希特拉後來真的落實了書中提出的主張。
傅榮朗形容《我的奮鬥》是意識形態與政治行為密不可分的「慘痛例子」,書本放大了一戰後德國人的憤恨、偏見與恐懼,啟發納粹主義並成為基石,但與其說是極權統治模板,倒不如說是希特拉政見、意識形態與世界觀的聲明及辯解,是有助了解納粹興亡,以及解釋大屠殺何以發生的「必要基本史料」。

欠組織過時咆哮

現在看來,《我的奮鬥》似乎已是「有欠組織的過時咆哮」,但對了解有利納粹主義興起的社會、政治與觀念條件仍相當重要,慕尼黑當代史研究所在「加長版」《我的奮鬥》加入海量註釋,傅榮朗相信原因之一正是希望做到這一點。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