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國搞得起互聯網創新嗎?(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牆國搞得起互聯網創新嗎?
(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看中國的許多新聞,都令人不禁想起法國畫家達利的名作《內戰的預感》。一個人,自己撕扯自己的五臟六腑,把自己四分五裂、大卸八塊、五馬分屍。一個人不可能腦袋往東去,身體又往西走,那樣的結果注定是「人格分裂」,而中國的現況似乎正是如此。中國在互聯網方面的一言堂式管治,和其標榜的「自信開放」國際形象,以及依靠互聯網經濟的口號顯然矛盾,沒可能並行不悖。早前在浙江烏鎮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處處充斥着這種矛盾。
中國網民在自己的國家,偏偏受到二等公民的對待。據說前來參加會議的境外人士,會獲得一個特別設置的上網賬戶,登錄後可以盡情暢遊牆外,上在中國被屏蔽的網站、手機客戶端。而中國人自己作為「牆國人」,被禁錮在國家內,洋大人來了我們還要特別招待。這樣的情況,不免令人想起晚清的外國租界——洋大人的威風在今日之中國未見削減。可惜的是,所謂世界互聯網大會,真正以國家名義與會的不過俄羅斯、巴基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等幾個國家,其餘只是由各國公司代表出席。
中國現在號稱「互聯網大國」,內需強勁,得益於中國龐大的人口。但以中國人「又卑又亢」的性格,「勝則驕敗則餒」的劣根性,未必招人喜歡。正如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在面對中國互聯網日益封閉,被指漸成局域網的質疑時,他回應道:「我沒有辦法改變你,但是我有權利選擇朋友。誰到我家來,我確實是要選擇的,來的要是朋友。我們不歡迎那些掙了中國錢、佔了中國市場,還誣衊中國的人。就像每一個家庭,都不歡迎不友好的人來做客一樣。」
美國偉大的總統林肯也曾談及朋友和敵人的問題。在林肯看來,消滅敵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敵人變成朋友,而不是將朋友拒之門外。相比之下,美國政治家和中國政治家的智慧與胸襟高下立判。中國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在21世紀引領世界潮流,但動不動就擺出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態,怎麼可能服眾?日益強勢的政府以及弱勢的民間,讓世人對中國充滿提防。
世界注定朝向越來越自由的方向發展,互聯網只不過是應允這股潮流而誕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未來只有真正開放的國家,能在互聯網時代擁有無懈可擊的競爭力。就在前幾天,美國特斯拉公司執行長馬斯克的Space X計劃獲得成功。該計劃旨在研製可回收的火箭,其成功標誌着將來火箭的製作成本會縮減到目前的百分之一。換句話說,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平常人都有機會負擔得起太空旅行的費用。這也意味着,美國在太空競賽中,再次將其他國家拋離。

集權封閉違背網絡精神

馬斯克是如何成功的?Space X計劃是馬斯克的公司和NASA合作進行的。美國政府機構信任民間企業,換句話說,政府認識到自己未必是全知全能的,更不可以扮演上帝。相反,民間蘊藏着不可低估的智慧和潛力。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就是要認識到創新無處不在,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可能會出現「引爆點」。中國政府今年高調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目前中央集權的權力模式,是與互聯網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而美國這種自下而上式的政治權力模式,顯然更加適合互聯網時代的創新。美國政府沒有天天喊口號,但創新卻無時無刻不斷發生。從蓋茨到喬布斯,從馬斯克到朱克伯格,一代代美國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未來創新人才仍會層出不窮。
中國經濟下挫,互聯網是官方希望倚重的救命稻草。然而,落後的政治制度完全跟不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也是有心無力。前幾天,中國海關宣佈進口日用化工產品關稅從10%加至50%,這意味着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靠製造業拉動經濟。而只要製造業為經濟命脈的情況不改變,中國的環境惡化就不可能得以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全都是環環相扣的。解鈴還須繫鈴人,不要再相信「大國崛起」的「中國夢」了。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