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養動物的一刻起,便要有牠會比自己早離開的心理準備。動物約有十多年的壽命,感情之深實不是言語能形容,難怪坊間有機構定期舉辦講座,助失去寵物的主人忘卻傷痛。
我的貓叮叮今年18歲,以人的歲數計算已年屆89歲。數星期前,牠的腫瘤由原本只有小指頭般大,急速增大至如半個乒乓波,而且忽然不吃不喝。我們舉家氣急敗壞,好不容易才約到診所的急症服務,那天即半夜赴醫院求醫。其實心雖急,腦內卻清楚知道不會對叮叮動刀或抽血檢查病因。始終,一副已被磨損的老機能,又如何能靠藥物換回當初的健康?我只着醫生開點開胃藥和皮下水針,讓牠回復胃口和補充水份便了事。我希望我的老貓,晚年不用被灌千萬種藥,心平静便好。
我拒絕了一切約會,每天工作後便趕回家,跟家人合力,一人抱貓,另一人以針筒給叮叮餵藥,亦把食物壓成糊狀,用羹逐小餵老人家。可憐叮叮吃得伸舌凸眼,偶然還作嘔,媽媽邊餵邊流淚,但同時我們都着大家別打輸數。我曾聽過,動物跟主人住久了,不但生活習慣上有默契,連心靈也會相通。平安夜,老人家竟站起來,在家緩緩踱到廁所,拉了病後一星期來首條大便。接着還到廚房跟我媽討吃,自行吃了半罐呑拿魚。一切來得多意想不到,我們感動得眼濕濕,叮叮的健康成了今年最窩心的禮物,無法取替。
叮叮至今的腫瘤尚未康復,說真點是不會痊癒的了。但面對老年動物,最重要是牠跟我們尚能互動的時間,而非那時間的多寡。祝天下不論是老或幼小的動物都被愛包圍,主人珍惜和牠相處的每分秒,讓這小毛孩過一個短暫但美滿的一生。
記者、攝影: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