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頓飯 - 李純恩

冬至這頓飯 - 李純恩

冬至這天有些陰雨,不由心中歡喜。濕冬乾年嘛,每年冬至的天氣總是跟農曆新年相反,冬至大晴天,新年就陰雨,反之,過年就陽光燦爛了。
我們的祖先很神奇地發現了這個規律,就跟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一樣,每個節氣總是踩在季節裏變化的點上。過了這個點,不但氣候不同了,生物的成長也有了變化,比如清明前採的龍井茶就是特別好,過了清明質量就差了。長江的刀魚,在清明前魚刺是軟的,過了清明,魚刺就硬了,魚價也就天差地遠。
你可以說這都是統計學,但在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甚至統計學,都沒有先進設備和概念的古時候,是要多麼有心和有智慧的人,才能將曆法、節氣這些東西搞得如此精準。
搞好了曆法,設定了節氣,中醫又把大自然的四季變化跟人的身體結合起來,大地的生發和收藏,都入了中醫理論。於是何時消滯,何時進補,都跟隨氣候變化。冬至之後,就正式進「九」了,真正寒冷了。
廣東人說「冬大過年」,冬至一頓晚飯,大家都十分重視,既然「冬大過年」,這頓晚飯也就跟年夜飯相提並論了,到了這天,網上還一片「冬至快樂」的賀圖,開始搶聖誕節風頭了。其實,這一天之所以那麼注重吃,是根據傳統醫理,從這天進補有益身體,所以,這天必須吃了。反正,這天日最短夜最長,慢慢吃,進一大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