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事回顧】
【本報訊】2015是財經界「轉角年」,今年可記錄入史冊的大事,多到十隻手指數不完。年初人人憧憬A股大牛市,但這隻狂牛僅維持半年,泡沫即已爆破。而港人「最期待的畫面」樓價下跌,今年亦在美國加息的陰影下終於出現。還有首富李嘉誠的撤資爭議、歷時十多年的自由行黃金時代告終……溫故而知新,本報藉重溫今年財經界發生的重磅事件,盼能為讀者提供一些明年經濟走勢的啟示。
本報財經組
港股大時代 不足兩個月
2015年是股民如坐「過山車」的一年,上半年在北水南調憧憬下,發了一場不足兩個月的「港股大時代」南柯夢;下半年A股突變臉崩塌式下瀉,恒指三萬關落空之餘,更要掉頭逼向二萬關,數月間儼如由天堂直墮地獄。
雖然內地股市早在今年3月,因大媽們狂借孖展炒股而不斷走高,但港股要至4月復活節後,才因內地公募基金獲批南下買股的消息炒上,恒指4月下旬一度高見28442點,累升兩成。北水亦趁機南下掃貨,成交額倍升至2,920億元歷史新高,直接受惠的港交所(388)一度高見308元,風頭一時無兩。
A股暴力救市累港股
正當港股高位徘徊之際,A股在瘋狂孖展配合下,6月中衝上5170點,其後當局收緊場外孖展,成為觸發泡沫爆破的導火線,A股掉頭急插近兩成。缺乏處理股災經驗、不知所措的中央,旋即連環出招托市,包括動用中資券商入市,放任超過一半上市公司停牌「避難」,又高調打擊所謂「惡意沽空」活動,結果弄巧成拙,引發更多外資對市場失去信心而撤離,7月A股再挫14%,國際市場嘩然。作為「提款機」的港股亦受累,期內大為波動。
禍不單行,8月人行突然出手,透過調整中間價令人民幣一次性貶值2%。「暴力貶值」引爆人幣拆倉潮,跌勢一發不可收拾,截至12月23日人幣在岸價今年已累貶4.4%,創4年半新低。
人幣貶值衝擊中資股
人幣貶值,意味中資資產亦隨之縮水,觸發中、港股兩個月內出現第二次股災,恒指8月再跌12%後,要跌至9月底20368點才見底,較年初累挫14%,最新仍累跌6.2%,結束了自2011年歐債危機後長達3年的反彈市。至於資金明顯外逃的A股,8月瀉12%後續在低成交下反覆,最新仍有12.2%進賬,但較今年高位累瀉三成。
展望2016年,大行對後市均不甚樂觀,最淡的法興看恒指明年目標只有21500點,意味潛在升幅不足1%,主要憂慮內地經濟放慢,及美國加息對指數重磅的地產及中資股有影響。至於大行高盛亦以加息憂慮為由,籲減持本地股份,恒指目標24000點。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