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恐淪大白象貿發局力挺 料助撐全球經濟

一帶一路恐淪大白象
貿發局力挺 料助撐全球經濟

【財經專題】
亞投行正式成立蓄勢待發,對於中國首次提出的中國式全球化倡議「一帶一路」國策佈局,外界既想抓緊機遇,希望可從中獲益,但又不免心存疑慮,擔憂這些多邊經貿框架,會否實質效益有限,只是不着邊際的雲端口號?由發展中國家倡導的跨境基建工程,最終又會否淪為大白象,為市場帶來更大的風險?
記者:劉美儀

先後在美林亞太、金管局及渣打銀行亞洲區擔任經濟師的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接受訪問時表示,支持「一帶一路」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全球經濟,會帶來實質增長及效益,不僅因為量化數據,如絲路基金所設置的400億美元,或亞投行註冊資本1,000億美元,而是中國倡議「一帶一路」,正好針對當前環球經濟陷入低增長的局面,以及全球化過程中遇到貿易投資壁壘障礙的挑戰,「全球缺需求、缺實錢」,只有中國具備,他指出,「此時此刻提出(一帶一路),timing好重要,比由美國提出更重要」!

指中國基建工程競爭力佳

關家明同意,一帶一路實踐「係yet to be tested(需時考驗),肯定會有risk喺度」,外界擔心會否出現大白象、爛尾工程,或建成後項目虧蝕效益「走樣」,亦在所難免。
但關家明強調,即使發達國家也不代表一定不出現大白象,一些獲得多邊組織(如世銀亞銀等)貸款的區內基建項目,亦有延期長達十數年仍未竣工的例子。
他認為,目前「一帶一路」框架文件呈現的理念清晰,最重要是整個倡議能以市場化手段執行,以國際公認公開透明的標準實現,按市場元素推動並見到實效,「唔係靠領導拍拍口袋(保證)」。
以目前中國興建的高鐵以及公路為例,工程先進及水準優秀,全球競爭力極佳,正是因為當中揉合了各國先進技術整合改良,「唔係淨係用舊嗰套」。
有人將「一帶一路」演繹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二次大戰後美國對歐洲實行的復興計劃),關家明直言「如果係(馬歇爾)就好大鑊」。
但根據今年3月,發改委公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本思路,他表示,「一帶一路肯定不是援助,是有商業價值共贏互利的全球性倡議」。
因此,他認為,它與美國倡議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構想不同,後者屬地區性關稅經貿組織協議,前者是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多邊組織,建構的全球性經濟社會文化跨境發展。

貿發局加強扮演中介角色

此外,推動內企走出去對外投資(ODI),是「一帶一路」重要組成部份,他說,內地每年約1,30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中,6成經港進行,貿發局作為推廣本港對外產品服務貿易的法定機構,會繼續加強扮演中港及海外第三方,經貿投資中介人角色,下月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AFF),亦會環繞「一帶一路」為議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