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趣的大選凸顯台式民主之媚俗(台灣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無趣的大選凸顯台式民主之媚俗
(台灣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多年之後,當我們回顧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史,會怎樣定義2016年這一場台灣的總統大選呢?那時的歷史學者很有可能會是這樣說的:「儘管這場是勝負早已確定的無趣選舉,持續台灣淺碟民主的傳統,繼續耽溺於負面選舉,不見政策辯論,但卻是國民黨長期徹底弱化的開始。」
這場選舉的無趣來自於勝負早定,318太陽花學運讓民進黨的領導權提前定於一尊,黨內的競爭者、當時的黨主席蘇貞昌因為學運推動造成的世代交替趨勢,提前放棄逐鹿大位,戰鬥性格強烈的民進黨無疑凝結成一支鐵拳部隊,同時以逸待勞。這也形成為昨日候選人辯論國民黨朱立倫所譏的「英派一言堂」現象,反觀國民黨表面的「溫良恭儉讓」卻私下角力、各有盤算,「換柱」可為最佳明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各懷鬼胎的國民黨對抗一個團結的民進黨。
換柱的合理理由是洪秀柱民調沒法提升,但即便換柱,藍營因為內鬥持續升溫,加上戰術接連失策,原本打算透過朱立倫母雞帶小雞來提升國會立委選情算盤落空,民進黨在民調上持續保持兩成以上的領先,這造成民進黨一直採取保守戰法,迴避正面交鋒,僅僅採取代理人戰爭,僅用底下立委候選人互潑髒水的負面作戰。
這場選舉也凸顯出了選舉政治淺薄之必然與媚俗,台灣經過二十多年民主的選舉,足可以作為爭取普選的香港之殷鑑,民主許諾的不是天堂,至多是民心向背的反映。

需補足法治精神與專業

台灣選舉媚俗處處可見,各黨均同。最可能當選人蔡英文對於政策持續維持她一貫「不具體」的空心菜風格,少數具體說出的政策也都充滿了形容詞,或是已經正在施行的政策的「同義反覆」;舉例來說,蔡英文對於台灣重點的生物科技醫療產業政策表示要採取「學名藥設定價格下限」政策,看似有料頗具新意,但姑且不論此舉違背公平交易法的精神,也傷害台灣民眾受醫品質,有意思的是,這竟近似當前馬政府對於學名藥的補貼政策,「空心菜」特質再得到一次明證。
為了選舉,台灣所有的候選人與政黨,除了媚俗還是媚俗,選舉期間台灣之前最受矚目的頂新食安案一審宣判,頂新獲判無罪,當然民意憤慨沸騰;各黨派為了爭取民意認同,居然無視「無罪推定」的司法獨立與法治原則,大肆批評法院判決,藍綠兩黨如此,甚至領導去年太陽花學運的公民領袖、法學教授黃國昌為了參選立委,也罔顧專業主義,毅然痛批法院判決。
媚俗的證據還出現在無論國會、總統選舉均是不談政策,只有抹黑。就以昨日的大辯論就可以看出,綠營只想把朱立倫與馬英九類比,藍營也狂轟英派成員大多出身扁團隊,企圖再度消費陳水扁的負面形象。試問牛肉在哪裏?老實講,雙方都看不到,綠營語焉不詳,朱立倫當選無望,大開膨風(台語,吹牛之意)的空頭支票,例如四年內要台灣的基本工資提升近五成到三萬元台幣等等。民主的缺憾二十多年來台灣改進有限,仍有進步空間,補足香港的法治精神與專業主義,將是台灣還必須持續努力的目標。
最後,展望未來,這一次大選很可能是國民黨弱化的全面展開,毫無疑問地,非藍營的政治勢力大選後將會全面掌控台灣,地方、中央如此,國會過半更是史無前例,英派團隊儘管再怎麼無能或者顢頇,只要能夠在國會通過政黨法改革,讓國民黨無法掌握黨產,斷了國民黨的金援,而當前年輕族群更普遍厭惡國民黨,人口趨勢又是每四年有百萬年輕新投票族加入,四十萬老選民凋零,「人財兩失」的國民黨將長期翻身無望,除非綠營再度發生類似扁政府的重大貪腐事件,想翻轉這個趨勢,將可以看成「不可能的任務」。

楊泰興
台灣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