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準媽媽誕下初生兒,以往醫護人員會第一時間為嬰兒沐浴,以期盡快洗去身上的血迹,變得白淨可愛,但原來太早沐浴對嬰兒未必有益。瑪麗醫院自去年9月起,推行延遲初生嬰首次沐浴的時間,至出生翌日才洗澡,資深助產士表示,嬰兒出生後應盡量保持體溫穩定,過早沐浴有機會令體溫下降,影響身體機能,遲沐浴更有助餵哺母乳。
記者:伍雅謙
瑪麗醫院婦產科顧問助產士馬家儀表示,過去曾有外國媽媽在港生產,會特別要求勿為嬰兒即時沐浴,初時以為父母希望將珍貴時刻留給自己,「仲諗外國人咁污糟」,及後才獲悉是自己醫學知識不足,太早沐浴對健康反為不佳。
翌日體溫穩定才洗澡
馬指,外國研究顯示,初生嬰兒體溫下降速度較成人快,出生後應盡量防止體溫流失,而沐浴或濕水均有機會令體溫下降,低溫或會令嬰兒血糖偏低,影響身體機能,若未能盡快提升溫度,更有性命危險,過往也曾有嬰兒沐浴後未能維持體溫的情況。
初生嬰兒出生後,皮下會有棕色脂肪,當嬰兒未能進食足夠份量的母乳時,便可用作能量。馬稱,若嬰兒因沐浴致熱能流失,便需消耗這些棕色脂肪作保溫,「係將佢嘅糧餉攞咗嚟用」。
瑪麗醫院自去年9月起,為院內出生的嬰兒延遲首次沐浴時間,至今已有約4,500名嬰兒接受新程序。嬰兒出生首天不會沐浴,只會「乾沖」即用乾布抹乾身體,因初生嬰頭部佔全身面積21%,容易流失溫度,為免熱力揮發,「乾沖」後會隨即為嬰兒戴上帽子保溫,之後再與媽媽進行肌膚接觸。
母嬰抱抱更勝保溫箱
嬰兒與媽媽進行肌膚接觸時不會穿衣,只會穿上尿片,為增加嬰兒與母親肌膚的接觸面積,更會拉低尿片至肚臍下方,並待嬰兒進食初乳及翌日體溫穩定在36.5℃後,才進行首次沐浴。
馬說,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指引,初生嬰兒在出生後5分鐘內,應與母親進行肌膚接觸最少一小時,故通常在初生嬰抹乾淨身體後,就可以開始「母嬰抱抱」。她引述有研究指,母親的體溫是嬰兒最理想的保溫地方,效果更勝保溫箱,嬰兒也可從中取得媽媽身上的益菌,減低日後感染的機率。當嬰兒伏在媽媽胸口上,會令寶寶感覺安全,心跳、溫度、脈搏及含氧量也會穩定,能加快寶寶自行探索母乳的速度,所以除非媽媽健康情況不許可,如全身麻醉、流血、嘔吐及暈眩等,才由爸爸進行肌膚接觸,否則進行剖腹生產的媽媽,也可在手術室內與嬰兒進行肌膚接觸。
瑪麗醫院會在產前講座及產後向新手父母講解延遲嬰兒首次沐浴的原因,馬指,大部份父母都能接受,只約1%父母會堅持要為初生嬰兒即時沐浴,除非護士認為嬰兒頭髮多血或其他原因,才會即時為嬰兒進行局部沖洗,但事前也需確保嬰兒體溫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