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聲】諷刺社會時弊

【電影發聲】諷刺社會時弊

香港近年已甚少以社會議題做電影主題,反而多借用一些意會及寓意方式,展現社會境況。

《衝鋒車》(2015年)

新導演劉浩良執導的《衝鋒車》可算是首部後雨傘運動電影,全片被指充滿雨傘符號,片中有保護營地的劇情,又以蟑螂襲港暗示蝗禍等,甚至有着起警察制服不代表執法者的明目張膽意景。

《黑社會》(2005年)

導演杜琪峯以電影中提及的黑社會選舉,將香港政權交接以至選舉的小圈子寓意寫得明白過人,第二部曲的《黑社會:以和為貴》甚至直指中央干預選舉,是少有對政局投射的主流電影。

《等候董建華發落》 (2001年)

邱禮濤借一宗青少年判刑事件,由等候英女皇發落一直拖到97後首任特首董建華仍未有定案,透視97回歸後的政府官僚化的問題,是一次向不公義的社會問題發聲。

《香港製造》、《細路祥》、《去年煙花特別多》(1997-1998年)

陳果的「97三部曲」絕對是最直接面對97問題的預言式電影,由《香港製造》開始將身份認同問題放射向三個不同代表,《細路祥》寫新移民問題,《去年煙花特別多》則是效忠問題的反思。

《籠民》(1992年)

張之亮導演當年直接向居住問題發炮,以寫實的拍攝手法展現地產商及政府對貧苦問題的忽視,片中有喬宏、黃家駒及廖啟智等主演,上演的一場議員籠屋居住三日的大龍鳳甚至變成今日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