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個短篇故事組成的獨立電影──《十年》,可能是今年香港聖誕檔的一個奇蹟。電影每日只在一間戲院上映,沒有大明星壓陣,甚至有部份劇情太實驗性,但戲院場場爆滿,影評人畢明日日在facebook洗版力推,《哪一天我們會飛》導演黃修平日前接受電話訪問時也說:「電影有想像,有前瞻性電影嘅意義,係畀𠵱家嘅人反思,如果唔想咁,應該點做。」電影既是預言十年後的香港境況,也是香港如今的狀態寓言。撰文:皓月
第一章 荒謬每日上演
《浮瓜》 導演:郭臻
「西環指示,越亂越好,讓香港人越怕越好!」
《浮瓜》是黑白短片,故事講述2020年的一宗疑似恐怖襲擊為電影揭開序幕,其實恐襲是由黑幫與政客合謀,建制派政黨在勞動節繼續蛇齋餅糭的慣技,但同時間一班政界高層與警隊前一哥齊齊密謀,由西環下令搞一場槍擊事件,只為令香港人陷入恐慌,然後加以推行國安法。電影情節看似荒謬,實際上卻絕非不可能,近年多次民主抗爭活動都傳有鬼,雨傘革命早已頻頻傳出警黑合作,在片中將這個想像作無限放大,但卻合情合理才最恐怖。
第二章 超現實保育夢
《冬蟬》 導演:黃飛鵬
「出面啲人以為我哋做緊嘅嘢係懷舊,係執迷,但我哋唔係呀!」
五個短篇之中最富實驗意味的《冬蟬》,主力以保育作議題,故事圍繞男女主角在一個封閉的居所中不斷製作標本,全因二人的朋友家因城市發展被推土機壓毀,二人因而決意收集不同物品製成標本,以保留消逝的社會,最後男主角也將自己製成標本,只餘下女主角獨力戰鬥下去直至崩潰。故事借此諷刺社會舊事舊物的消亡,就連保育人士也因不被認同,而被社會當作應被消滅的舊物,諷刺意味深遠,電影中的香港只餘都市化圖象也令人反思。
第三章 被湮滅的文化
《方言》 導演:歐文傑
「個仔就快考試啦,你唔好同佢講廣東話啦!」
看似較輕鬆的《方言》一掃前兩個篇章的沉重,但其實卻是最有可能實現的《十年》預言,梁健平飾演的士司機,因沒有學好普通話,慘被分類為非普司機,禁止到機場、碼頭等地搵食,稍後更加大禁止到中環、尖沙嘴等地上落客,兒子由最初叫他做「老竇」到最後一味以普通話叫他「爸爸」,真的傷透父心。如今中小學普教中的情況,廣東話被邊緣化只是遲早問題,最慘情是不靠向中國會影響搵食的無形壓力才叫人欷歔。
第四章 追求民主悲歌
《自焚者》 導演:周冠威
「我做事只有一個原則,唔係諗得定唔得,係諗啱定唔啱!」
最多人討論的一章必定是《自焚者》,電影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製作,探討2025年在英國大使館門外自焚的抗爭者身份,以至十年以來香港的抗爭走向。故事承接第一章的《浮瓜》,指國安法已經立法,由吳肇軒飾演的和平抗爭者歐陽,成為首位因23條入獄罪犯並絕食至死,其後有人為紀念他選擇以自焚去爭取民主。片中充斥很多雨傘革命的圖騰,更羅列大量民主鬥士用過的抗爭方式,電影令人戚戚然卻入血入肉。
第五章 當本地變禁忌
《本地蛋》 導演:伍嘉良
「唔可以慣,我哋嗰幾代就係慣晒,先搞到你哋咁!」
由廖啟智扮演的雜貨店老闆,因為政府多番改例令最後一所本地雞場也要結業,本地蛋變成絕響。電影將文革時期的紅衞兵文化,放到2025年的香港學童身上,他們只聽從老師的教導,指「本地」兩字違規。智叔的兒子也與其他少年軍一起,拿着雞蛋向違規書店狂擲。最後才揭開所謂的文化違禁品已在一個密室保存下來。這個諷刺其實並不抽象,甚至與香港如今的教育走向一致,唱國歌掛國旗以及北上遊學團其實每日在上演。
電影分享會:
《十年》幾位導演會於電影放映後舉行分享會,歡迎觀眾參與。
日期:明日
時間:下午3:30至4:30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