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淪陷期間,約3,000名居港外國人被關進赤柱集中營。當年在集中營長大的小孩,如今已屆暮年。他們本月初在香港聚首,重踏赤柱軍人墳場的草地,勾起囚牢中的童年回憶。
「媽說我第一口固體食物,是發霉蛋粉(egg powder)!」「我出生頭半年,一滴奶也沒喝過,不知我怎樣活過來!」赤柱集中營在1941年初拘禁外國人,至1945年8月重光後關閉,其間52名小孩在營裏出生,10人本月初與其他營中生還者和家人來港。
Rosemary Mitchell在營裏出生,父母是營中結婚的首對新人,母親從營友借來婚紗,在聖士提反書院小教堂行禮。祖母在Rosemary出生前已因營養不良死在營裏,「她知道將會有個孫兒,但沒機會看着我出生」。她帶了小紅花到赤柱軍人墳場拜祭祖母,隨後到西灣軍人墳場,拜祭在香港保衞戰中戰死的姨丈。她希望世人不要遺忘上一代在二戰所受的苦難。
每天僅吃粥及蔬菜
入營時五歲的Gill Wooley,對營裏點滴歷歷在目,所有小孩都學習向日軍守衞鞠躬,「你必須這樣做,有些女士偶然沒有鞠躬,就換來一記耳光」。她還記得每天膳食只有粥和樣子很難看的蔬菜,營中小朋友常在赤柱墳場玩捉謎藏。她每天都在聖士提反書院上數學和法文堂,由本是教師的營友講課,「即使沒有玩具、鞋子和新衫,我們當時都不知道童年欠缺甚麼」。
聖保羅書院前副校長Geoffrey Emerson穿針引線,安排營友與家人組團來港,一共35人。他解釋,越來越多營友的後代希望了解二戰歷史。
■記者白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