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港版喇叭書院荒山野嶺夾band

「大西北」港版喇叭書院
荒山野嶺夾band

電影《喇叭書院》中,樂團成員找不到地方練習,要去草地和躲到卡啦OK房中,因為聲量太大還要被人趕走,城市與音樂似乎總是存在必然矛盾。在香港的「大西北」天水圍也有個「喇叭樂團」,成員要走過陰暗小徑、被野狗追,去到荒野才有地方練習。雖然團員覺得「好崎嶇」、「好似行山咁」,「被狗追都驚驚地」,但這群人仍然為興趣走在一起玩音樂,為大西北注入生氣。

記者:梁嘉怡
攝影:朱家駿 楊觀賜 梁清偉

天水圍以往曾被標籤為「悲情城市」,與元朗、屯門被稱為香港「大西北」,區外人會覺得它和文化藝術沾不上邊。在該區住了5年的張敏龍,中學開始玩長笛,一直有和朋友夾音樂,後來發覺這邊原來有不少同好,於是在2011年和友人成立「天水圍音樂人管樂團」,現時已有30多名團員。

「真係無諗過,以前都唔知天水圍有咁樣俾我玩音樂嘅地方!」就讀中五、從小住在天水圍的團員阿琳說,「原來呢個區入面都有咁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在樂團認識了不少「大西北」樂友,也對天水圍增加了歸屬感。同樣住在該區、參加樂團四年的Chris負責吹長笛,當初聽到這區有人辦樂團,第一反應是「咦,天水圍都有樂團?唔係啊嘛……覺得唔會喺呢區出現咁既規模嘅嘢」。由一開始大家連夾一首歌都有困難,到現在漸漸進步,獲不同機構邀請表演,他笑言:「其實都好安慰嘅!」

樂團最初其實在工廠大廈租過約二百多呎的band房,但因成員愈來愈多,便向元朗大會堂租借了位於天水圍鄉郊的社區中心。逢星期六晚,他們都要摸黑走入鄉郊練習,沿路有不少野狗流連,有團員笑言:「(覺得)好崎嶇囉……開頭覺得返呢到最慘嘅係,個廁所好多昆蟲!」如遇大雨,會堂牆角亦會滲水,夏天刮颱風時更會停電,不過敏龍說,「可以有個屬於我地嘅地方練習,已經好好,對比以前都係天堂!」現時他們間中可以租借較大的小學禮堂來練習,不過每次租場及搬運樂器要用上過千元,於是他們每個月有幾次也要回到這個較偏僻的大本營。

在香港玩管樂團算是冷門,在這充滿土地問題的城市要找練習場地,更難上加難。能樂團讓維持四年多,去年還辦了首次音樂會,敏龍說,「(其他樂團)有資源,有學校支持(借出樂器),梗係無得同人地比,我地唯有係咁,但我地做到幾多就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