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佳節關懷】
一到聖誕,銀包大解放,加上聖誕派對例牌交換禮物,假期後,通常收到一堆不太合用的禮物,與其堆在角落封塵,不如周日參加「執嘢」以物易物,分享舊愛,釋放蝸居空間,更可在月尾不花分毫,把心頭好帶回家。你覺得冇用的家品,或許是別人眼中的珍寶。趁聖誕節,與人分享歡樂,也關懷一下地球。
外國很多年前已流行後花園賣物,舊時香港亦有跳蚤市場、天光墟,平價出讓不再合用的物品,買賣雙方齊齊減少浪費,但這種舊日民間分享精神幾近絕迹。幸而近年網上又興起各式各樣的換物平台,本地換物組織「執嘢」(JupYeah)是其一。這次執嘢特意選在聖誕假後舉辦換物活動,因聖誕節收到不合心意的禮物是常識吧,搞手胡文珊(Samathy)收過紙鎮、耳環掛座,心諗與其直接送去堆填區,不如替它們找個好歸宿,延長物品壽命。
雖說是以物易物活動,但想像成執嘢或許更易理解,因參加者不一定要帶物品來交換,只要覺得有用就可隨意執走,不限數量。據講名牌衣飾、電器、二手書都是重點執貨對象,屆時想執要快手。今次執嘢活動還有特別主題,Samathy呼籲參加者找來樂器交換,好多人年少時都會被家長或學校鼓勵學樂器,長大後樂器不見天日。執嘢或可讓樂器重拾第二春,讓有心人帶回家試玩,好過一人買一支在家變陳列品。
資深音樂人龔志成在家中找出一堆笛和簫,當日會帶到執嘢場內讓有心人執走,「我曾經有過百支吹管樂器,多是朋友去外國旅行時買給我的手信,例如這支類似愛爾蘭哨笛,是老朋友曾德平十多年前從英國帶回來,自己很久沒有玩了,樂器要玩才有生命,希望『執嘢』會讓這些笛及簫都找到有心的主人,不再淪為家中裝飾。」
以物易物 為二手物品找新主人
執嘢源自三個女人的飯局。主腦Samathy以前任職銀行時在中環上班,下班愛跑去附近商場購物,「以前會買好多嘢。香港人特別鍾意買嘢,我覺得是因為太方便,養成多餘消費的習慣。」通街都是店舖,進去逛一圈隨時遇到心頭好,付款又太方便,一把持不住就帶了多餘物品回家。後來她定期跟兩個朋友飯敍順帶交換衣物,吃完飯就收到一大袋,買錯的衣飾又找到新主人接手,「慢慢覺得不需要買太多衣衫,連購物習慣都有改變,不一定要買新嘢,二手物品同樣好用。」於是將換物活動推廣出去,三個女人成立了一個執嘢墟。
義務工作人員王嘉希(Dorothy)之前是參加者,後來生活習慣都受到潛移默化,加入了執嘢。她說:「見過有人帶來一個巨型行李箱,裏頭塞滿未剪牌的fast fashion品牌衣物,大家看得咋舌。更誇張是有次在上環,有參加者接連搬來幾個行李箱的物品,還不斷駕車來來回回運來幾箱很新淨的家品,我才發覺整個消費文化製造了大量浪費。近年自己都買少了東西,會嘗試同人交換,盡量環保一點。」
除了執嘢活動外,現場還有工作坊,如資深車衣女工教衣物縫補、如何用舊布製作環保袋,還有農夫教做廚餘種植水果種子。搞場大龍鳳,都是希望大家丟棄物品前停一停,諗一諗手上的垃圾是否可以分享、再用的資源。
執 嘢
地點:西九文化區苗圃公園
日期:12月27日(周日)
時間:14:00-19:00
費用:全免
記者:臧 諾
攝影:鄧鴻欣、梁志永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