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遊戲:藺常念VS港交所 - 林靜

數字遊戲:藺常念VS港交所 - 林靜

資深股評人藺常念(藺sir)老馬有火,本周初在社交網站炮轟港交所(388)容忍企業私有化後又將舊業務重新上市,業界叫好。不過港交所就淡淡然以一句「上市規則未有禁止已私有化資產再上市」回應,四両撥千斤。
其實藺sir發火關鍵不在於再上市,而是他口中的「厚顏無恥企業家」,皆因部份兩次上市企業不是極速以賣殼脫身、就是高賣低買撈一筆,在近年殼價水漲船高之際再捲土重來,難免惹愚弄散戶的揣測。惟事實歸事實,現行規則的確未有明文禁止企業再上市,藺sir從道德公義發聲,港交所則從程序公義回應,雙方觀點立場有異必然談不攏。
程序公義是香港核心價值,毋容置疑,問題是何以在已經規規矩矩辦事的金融市場,仍避免不了小投資者一手垃圾的結局?證券界對港交所把關不力的怨氣非一日之寒,先是2011至2013年接連爆發民企風暴,接着早已淪為「啤殼」工場的創業板,今年莊家手段之瘋狂更去到旁若無人的程度。當程序不能有效堵塞漏洞,就是檢討的時候。
要數私有化後再上市代表不得不提阿里。阿里2007年將B2B業務在港上市,5年後以上市價私有化,去年9月再打包整體業務在美上市。事件中是否有厚顏無恥企業家,在此不作評論,要談論的是阿里曾有意挾同股不同權再闖港,一度傳出港交所放行,但金融界以程序公義為由反對。肥豬肉從口中掉走的港交所,在阿里於美國遞上市申請後3個月,即提出檢討文件,但在今年8月因爭議太大胎死腹中。反映要做快速又實質回應,港交所其實都可以好快。

林靜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