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成本可望減96% 助商用航天發展SpaceX首成功回收火箭

發射成本可望減96% 助商用航天發展
SpaceX首成功回收火箭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Falcon 9)無人駕駛可回收火箭,前日發射上地球軌道後,火箭的第一節首次成功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安全垂直降落。新技術令火箭如飛機般可多次使用,有望將發射火箭的成本大大降低96%,令商用太空項目發展進入新里程。

上月另一家太空科技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曾成功回收發射到次軌道的「新謝潑德號」(New Shepard),但獵鷹9號今次以更高速把11枚電訊公司ORBCOMM的人造衞星,運送到離地面20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回收難度更高,因此更受矚目。
SpaceX的直播片段顯示,獵鷹9號在美東時間前晚8時29分(香港時間昨晨9時29分)升空,約10分鐘後,已分離主體的第一節火箭從天而降,垂直地落在預定位置上,引發一陣煙霧及火光。煙霧稍散後,可見火箭已準確無誤地降落在距離發射地點約9.6公里外、劃上X記號的目標範圍。這時第二節火箭則載着人造衞星,繼續攀上離地球800公里外的軌道。

火箭在第一節分離後(藍箭嘴示),升上200米高空,其後第一節火箭(紅箭嘴示)重回地面。路透社

NASA發帖道賀

「獵鷹已經着陸!」喜訊傳出,SpaceX在加州總部的職員及觀眾不禁發出如雷的歡呼及掌聲。SpaceX負責人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上興奮地發帖說:「歡迎回來,寶貝!」他其後表示「感到有點難以置信,我想這是革命性的時刻,從沒有人曾完好都把軌道級的火箭帶回地面」。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發帖道賀:「恭喜SpaceX的第一節火箭成功在地球登陸!」
獵鷹9號第一節過去只曾嘗試在海面的無人船上降落,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今年6月更在升空兩分鐘後爆炸墜毀,連同價值數以百萬美元的國際太空站補給物資付諸一炬。
研究團隊屢敗屢試,把火箭加以改良成v.1.1版本,包括把液態氫冷卻至-206℃,比之前低4.4℃;煤油燃料也從21℃降至約-6.6℃,馬斯克解釋這有助提升引擎表現;降落地點也從海面變成平地,難度相對降低。未來目標是搭載飛龍號太空船送人上太空。

盼火星建外星城市

SpaceX估計,可重用的獵鷹9號每次任務開支僅由6,120萬美元(4.7億港元)起,遠低過2010年NASA穿梭機計劃每次約16億美元(124億港元)的飛行成本,有助推動太空旅遊等商用航天項目的發展。SpaceX與NASA有16億美元(124.8億港元)合約,計劃明年2月捲土重來,再次為NASA運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馬斯克表示最終目標是希望人類登陸火星,建造一座外星城市。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SpaceX行政總裁馬斯克(左)為成功回收火箭感到興奮。
資料圖片

【民間載人火箭技術發展】

新謝潑德號
‧太空科技公司「藍色起源」研發,可搭載六人,上月成功試射和回收火箭

飛龍號太空船
‧SpaceX公司研發並由獵鷹9號火箭升空,可搭載七人,預計2017年進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CST100太空船
‧由波音公司和Bigelow Aerospace合力研發,可搭載七人,以阿特拉斯5型(Atlas V)運載火箭升空,預計2017年進行首次載人任務

SpaceShip Two太空船
‧由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研發,可搭載最多八人,但去年試飛時爆炸導致一死一傷

追夢者號(Dream Chaser)
‧由NASA在1980年代構思的太空站逃生飛機,現交Sierra Nevada Corp.研發,可搭載七人,仍在測試階段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