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長設計比「新謝潑德號」難回收

瘦長設計
比「新謝潑德號」難回收

「獵鷹9號」與「新謝潑德號」先後達成升空後安然着陸的壯舉,但兩者無論在用途還是設計上均迥然不同,硬要比較的話,回收「獵鷹」的難度更高。

直立着陸「站穩」不易

「獵鷹」是載貨火箭,用於把衞星等貨物送上地球軌道甚至更遠,因此形狀要瘦長,好減低拉力、更易衝出大氣層。但瘦長形狀亦令它難以直立着陸──就像一根鋼管由屋頂掉下要直立在地上一般難。
反觀「新謝潑德號」卻是「遊樂火箭」,用於載人到次軌道體驗無重飛行,約4分鐘就回航。它毋須脫離大氣層,即是有引力助它下降,而且形狀毋須瘦長,而是較短較粗,着陸「站穩」亦較易。
當然,「獵鷹」首節亦毋須去到地球軌道,而是在次軌道就脫離並墜回地面,但高度仍達200公里,是「新謝潑德號」所達高度的兩倍;而且速度達5.5至7.5馬赫,推力更高達68萬公斤,比起「新謝潑德號」只達3馬赫和只有約4.5萬公斤推力,可想而知要平穩着落是困難得多。
事實上,兩款火箭連設計意念都迥異,「新謝潑德號」打從構思就以能夠回收為目標,直升直降;但「獵鷹」原是「一次性」設計,經修改而達到回收效果,降落前還得先「翻身」,難度明顯較高。
The Verge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