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零售業「黃金10年」推動下,香港服裝零售業規模勁升一倍,外資快速時裝品牌(fast fashion)來港淘金有成,搶走不少本地品牌生意。《蘋果》統計多間香港時裝企業10年業績,半數企業被邊緣化「越做越細」。
記者:鄭柏齡
攝影:李錦鏵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自2006年起計10年內,本港服裝零售業迅速增長,2006年全年零售額僅248.6億元,去年已倍翻至561.6億元。自由行旅客帶動下,奢侈品銷量固然強勁,以本港客為主的流行服飾,則基本由快速時裝及傳統港產品牌瓜分。
Zara H&M 擴分店
以西班牙Zara為首的快速時裝大軍,2004年率先殺入香港,Uniqlo及H&M隨後湧至,改變港人服裝口味及購物習慣。10年間,上述快速時裝(下稱「三大」)香港分店擴至逾80間,各大商場皆見蹤影。
佔主場之利、全港分店合計多達460間的「本地薑」品牌,包括思捷(330)、佐丹奴(709)、德永佳(321)、堡獅龍(592)、包浩斯(483)及I.T(999),過去10年生意卻好壞參半;以銷售額計,佔本港時裝市場比例由2006年18%,降至去年14.5%。
其中,思捷今年香港區營業額跌穿4億元,較高峯期縮逾半,佐丹奴及德永佳分店及收入皆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未能從「黃金10年」分一杯羹。
「三大」過往甚少透露香港業績,惟母企瑞典上市的H&M早前公佈,截至今年8月底止頭三季,香港區收入達14億瑞典克朗(約12.9億港元),接近思捷、佐丹奴合計、去年全年收入。
堡獅龍平價力抗
值得留意是,成功跑出的港產品牌如I.T及包浩斯,10年生意分別增長177%及115%,兩者皆主打「時裝」路線,與H&M大中華地區總經理Magnus Olsson接受訪問指,港人漸有時裝觸覺(fashion savvy)說法脗合。增長幅度最顯著的堡獅龍(期內增214%),則以平價的路線殺出血路。
展望未來10年,港人消費習慣勢出現明顯變化。Olsson指「香港作為國際主要城市,於區內仍有影響力」,以H&M為例,攻港後吸引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顧客慕名而至,故公司對香港零售前景仍有信心。
快速時裝有幾快?
【話你知】
傳統服裝行業,普遍只有四季款式,甚至僅得兩季;快速時裝品牌如Zara、H&M誕生後,縮短產品周期,由設計至上架銷售,時間可短至10日。快速時裝企業擁有龐大設計師團隊,每星期「轉款」刺激生意,產品賣完即止;又利用跨國經營大量生產優勢,節省成本,傳統服裝公司難以匹敵,惟低廉時裝亦造成大量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