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分析】大埔傘兵 由下而上改變社會

【區選分析】
大埔傘兵 由下而上改變社會

傘後組織「埔向晴天」成員劉勇威今年35歲,中大歷史系碩士畢業,一派溫文爾雅書生模樣,本屆在大埔舊墟及太湖選區以2,170票,擊敗得票1,699的民建聯現任區議員張國慧。作為候任區議員,他少談突圍成功之道與個人政治啟蒙,更重視面向未來,認為民生議題不應分地區,相信只要集合居民力量眾志成城,一人行多一步,定可由下而上帶來改變。

記者:朱雋穎

「埔向晴天」去年8月成立,早期加入的劉勇威,遇上志同道合的同區人,開始部署為社區多做點事,包括跟進政府計劃將富亨後山綠化地帶改劃興建公屋的「第九區事件」。住大埔區近10年,他對大埔的前世今生相當熟悉,「好多人提起舊墟以為就係大埔墟,但其實天后宮一帶歷史更悠久,而汀角路以南及以東嘅土地,即大元邨、大埔中心、廣福邨等,都係填海得來」。

關心社區在他是自然不過的事,被問到有否受傘運影響,他說:「一半半啦,街坊選我出嚟,唔係因為我過去做咗啲乜,而係未來可以做啲乜。」他指議題無分高或低,處理塌樹、滅蚊或延長交通燈等傳統想像下的地區工作固然重要,而TSA、網絡23條等也不可忽視,「只要關你事,就係民生議題,不應分地區定係立法會先討論,唔好俾框架去限死」。

競選其間,社會熱議取消小三TSA,劉勇威擺街站拉票同時借機講解小朋友的苦況,短短幾天就收集到千個簽名,直接交給教育局反映民意。他說,行動意義在於喚醒關注,即使未能迫使政府改變政策,熱烈討論下民間也自有對策,如令學校停止催谷學生等,「集腋成裘,一個人係好微小,但如果呢區一千、隔籬區又一千,民意力量由下而上,局長就唔會放假唔去公聽會,永遠都需要有人先行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