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故味重嚐】
是日冬至。冬至吃湯圓(又稱湯丸)是南方人的習俗,雖然只是糯米湯糰,但在各地傳統中,卻養出不同的個性。小時候以為其他人跟我家一樣,都是吃鹹湯圓。純糯米湯糰跟蔬菜魚肉配料擠在大鑊中飄浮,我就當搓糯米糰子的副手,協助爸爸煮這家鄉湯圓。長大後才發現,原來鄰居不吃鹹湯圓。趁今天冬至,看看別人的飯桌,鹹甜不一,卻是一個個跟家鄉家族有關的味道。
潮州冬節圓 要配期間限定薑薯
冬至對潮州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天他們要一家人圍坐同吃「冬節圓」。翁賢岳現年74歲,潮陽人,曾長居汕頭,所以他會做潮陽和汕頭的冬節圓。請翁伯伯示範做冬節圓,他便很緊張,說一定要去潮州雜貨店聯發才能買齊東西。去到雜貨店時已快打烊,但老街坊一場來到,還是要照應一下,原來翁伯伯急着要買的,是只有在冬至前後才會找到的薑薯和紫木薯。因為供應期短又剛好近冬至,所以會加入湯圓中同煮。回家後,用糯米粉加熱水搓好的粉糰會分兩份,一份搓入花紅粉成粉紅色,然後紅白兩粉糰搓成長條切粒,以糖水煮熟。翁伯伯冬至時會做兩種圓子,雖然都沒餡料,但配搭的糖水卻一絲不苟:紅白圓子加薑薯的組合,他堅持要配白糖水;另一種純色湯圓同樣以糯米粉加熱水搓成如波子大小的珠子,配的糖水要半份黑糖粉加半份紅糖,色澤才金黃漂亮。兩個外孫拿着糯米粉糰亂搓,讓翁伯伯想起童年時在家鄉的回憶,搓好湯圓後還會把湯圓黏到牛角和門窗上,保留古時傳統(見另稿)。
福建甜粿 似糖不甩
閩南,即福建南部。曾國森是福建泉州人,他家過冬至的習慣跟潮州人相近,會吃上紅白兩色的湯圓。早上起來,祭祖後要吃冬至湯圓和麵線,還有一種只在冬至和清明節才食用的潤餅,這種餅以大春卷皮,包住各種分別炒過的蔬菜魚肉餡料。此外,還有一種福建話發音似粵語「藤基」的甜粿,也是冬至必吃的。他端上一盤橙白相間的糯米糰子,中間按扁,有點像日式白玉丸子。這顆糰子以粘米和糯米一起搓,用清水煮熟,吃的時候配上黑糖粉和花生碎,味道甜甜香香,有點像糖不甩,但質地較煙韌。曾先生回想小時候在冬至當天,必定要吃上至少兩顆甜湯圓,代表全家團圓,不吃完不可離桌。食法方面,他的家族只配黑糖粉和花生碎同吃,也有人連同炸香的油酥,又或是生大葱一起吃,各家都有自己的食法。
閩港小廚
北角錦屏街25號
廣州西關鹹湯圓 有菜肉魚
廣東五邑地區,即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和鶴山,冬至會吃鹹湯圓。傳統的鹹湯圓有雞肉、鯪魚肉、蝦米、冬菇和蘿蔔,會滾在一起作湯底,再放入純糯米搓成大湯圓,滾起便吃。我家鄉是恩平,普遍吃鹹湯圓,但因為工序太多,又賣不上幾錢,很多店都不願做。來到元朗小店西關粥品,看到有廣州西關的鹹湯圓,點上一碗,跟老闆關先生聊起來,原來這小小一碗鹹湯圓,花的時間心機並不小。
關先生是廣州西關人,現在賣的鹹湯圓,是他兒時看母親製作湯圓的記憶,再經個人改良而成。「小時候媽媽會煮好湯圓,祭祖後便圍在一起吃。」但從前吃的鹹湯圓不是他最滿意的版本,他便改良每個細節。關先生會把各種配料分開烹調,更加入帶香氣的吊片、叉燒和自家醃鹹鴨腎粒,並把蘿蔔換上常用的大白菜,提升香氣,當有客人點菜時,才會加入一碗碗上湯和其他配料煮滾,再放入小小的糯米糰,更易入味也不會發脹太多。感性上我還是最愛自家鹹湯圓,但理性分析,這味細緻版湯圓,把鹹湯圓的質量進一步提升。
西關粥品
元朗西菁街23號富達廣場118號地下
寧波上海鹹甜湯圓 即場手做
說到湯圓,始於宋元時期、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寧波湯圓便最為普遍。就算不是寧波人,貪方便者也會買盒寧波湯圓回家煮。這幾天行荃灣街市街,看到店內排滿人,想必是民豐粉麵行。店內所售湯圓均為人手即場包製,隔着透明玻璃可看到密密手包湯圓的女員工,雖然是外食,但充滿媽媽的味道。湯圓的糯米皮以泰國糯米粉加水開成,餡料加入小量豬網油來提香。湯圓有鹹有甜,甜的是芝麻、紅豆和花生餡,鹹的則是菜肉湯圓,其製作難度較高,要預先訂製才可品嚐到。另外,上海人也流行吃寧波湯圓,但肉餡湯圓以全鮮肉的最受歡迎,咬開啖啖肉汁美味。
民豐粉麵行
荃灣街市街35號
記者:謝翠玲
攝影:伍慶泉、劉永發、林栢鈞、徐振國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