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值一哂:剩誕快樂 - 王利民

筆值一哂:剩誕快樂 - 王利民

佳節當前,公司不少同事都已放假,回到辦公室幾乎人去樓空……如果不是滿堆有待正法的聖誕禮籃的話。外遊同事若事前有所交帶還好,其他同事尚可遵照旨意將籃內禮品處理,不然要等其人返港後方再安置。幾年前中秋亦曾試過,同事放假後方驚覺果籃內的水果全已腐爛變壞,影響衞生之餘,亦招來「嘥嘢」非議,畢竟水果還是備受公司一眾OL歡迎,自始收籃者莫敢掉以輕心。
其實聖誕禮籃的各類洋貨,雖不至於乏人問津,惟相比月餅果品,銷情實屬一般。那些鬼佬餅乾、茶葉、糖果和甜點都不合一般港人口味,就算紅酒亦非甚麼好貨色。有些貪新鮮或會一試,翌年已然敬謝,再者口耳相傳,辦公室裏人所皆知,禮籃最終原封不動亦慣見,往後宿命每每就是直往堆填。年年如是,各大機構卻仍樂此不疲,難為其中不少一直標榜是綠色企業,環保先鋒。
說實話,我倒有點懷念2008年的聖誕,當時正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金融行業自是首當其衝,瀰漫一片愁雲慘霧,減薪裁員同時,更要減省開支。那年與我司有往來的機構,既沒派對邀請,更沒禮籃應節,反而多了電子賀卡或私訊電郵問候互勉,那刻始知「平安」意思。

今年亦收到一位商業夥伴的聖誕電郵,並懇詞告知已將本用作訂購禮籃的預算轉贈慈善機構,既可減少浪費,又不失禮數,更可共襄善舉何樂不為,這份聖誕禮物着實教人窩心溫暖,只盼此風續長,讓有需要的人且能同享聖誕的真正美意。事實上,聖誕和其他節慶早已淪為商家巧立名目的促銷項目,目的就是透過祝福「物質化」以推動消費。而永無止境的物慾需求,只會造就浪費和隨之而生的大量垃圾,不也正是破壞環境的禍首。
說到「廢物」,豈可漏及聖誕另一重要的贈興節目—交換廢物。每逢聖誕派對……其實我向來婉謝這些社交場合,然始終倖免不了公司舉辦的員工活動,只為奉旨親民。而據我多年觀察所得,這種隨機而沒特定對象的換禮安排,絕大部份人在絕大部份時間收到的都是食之無味、棄之不惜的無用之物。
有人或將家中簇新未用,卻已閒置多時的物品包裝一番虛應,或在附近的超市及個人護理店隨手買下一份指定限價內的東西交差,當然最環保的做法還數將去年交換所得的悉心包裝再而送出,然後繼續輪迴獻世。
記得去年本港也曾有團體進行調查,並估計每年約有近40萬份禮物變成廢物,其中不少源於聖誕。而外國亦有同類調查顯示,澳洲人去年花費約85億澳元購買聖誕禮物,其中至少有2,000萬件,共值10億澳元的禮物會被閒置、轉送或轉賣,而被直接丟棄的則逾80萬件,「剩誕」果然是普天同棄。
事實上,本港有多間機構提供禮品回收服務,與其將禮物丟棄,倒不如己所不欲,贈施予人。當然最治本的方法還是源頭減廢,所以對於今年聖誕送禮予我的各位,謹此致謝。不過我就只會以這篇小文作回禮,而明年亦請高抬貴手,正是禮多人怪,省得我又要再次呼籲。

王利民
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