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幫她抹身,可以嗎?」眼有淚水的她問我。多年前一個十分繁忙的大除夕晚上,急救房不停的一個又一個病人送進來。眼前有一個瘦弱的中年女士,由救護車抬進急救房。
「家中暈倒,寧養醫院病人,放假回家吃團年飯。車上一直做急救,都冇反應」。救護員簡單的匯報。急救房的護士為病人連上心臟儀器,及戴上呼吸面罩,病人仍毫無一絲起色。「 8時50分」,醫生宣佈死亡時間。
「家人情緒怎樣?」我問同來的救護員,「他們都知道情況不好,不過之前還可以一齊吃團年飯。」
我打開急救房門,看見一位中年男士和兩個女孩,靜靜的坐在門外,低頭哭泣。自我介紹後,跟着告訴他們壞消息。
「護士長我們都知道,其實媽媽在家中昏倒時,我和爸爸妹妺都知道甚麼事。她的癌細胞已擴散全身,身體常常痛楚…現在她不再痛了。」眼前廿多歲的她說,「我帶來一套新睡衣,可以替媽媽抹身和更換嗎?」
我在急症室工作10多年,從未遇上這樣的要求,不假思索地說:「這裏沒有盆具可借用,不過可用洗手盆,需要幫手嗎?」
「不用,我們家人就可以了。」我和其他急救房的護士離開,好讓她們與媽媽度過最後一個大除夕。
醫護的職責,不單只是照顧病人,亦需要關顧家屬感受,由心出發,隨心而行。
逢周一刊出
撰文:北區醫院中央護理部護士長李海棠